讓人幸福感爆棚的思維習慣

人總是珍惜未得到的,而忽視擁有的。


近段時間,在幾個城市游走,與不同的朋友聊天,收獲的不僅是友誼,還有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超然的普世情懷。他們有的名校畢業,家境不錯,入職順利,有編有崗;有的出身一般,自成體系,小有成就;有的是人生贏家,兒女一枝花,事業家庭兼顧。當然,大家有生活中的煩惱,于是吐槽大會也在所難免。有的說導師不厚道,威逼利誘;有的覺得工作環境不好,上司不夠人性化;有的說家務難清,家長里短說不完;有的開始分享奇葩見聞,還是與不幸相關……總之,明明已經過上了很多人羨慕的生活卻仍有些許不滿的他們,其實并非養成了吐槽的習慣,而是城市的生活壓力讓人窒息。而這種壓力來源于自己的高要求和現實的低回報,還有人比人氣死人的悲哀等等。

求諸于外的幸福都很難長久。未得到的,就是外在的。它屬于你或者不屬于你,是不可控制的。而這種不可控的東西,給人帶來不確定甚至不安全感。比如說,窮人渴望的大富大貴就是求諸于外的例子。富貴本身不能影響人的幸福感,人不會因為富貴就生來比別人快樂,反而很多富貴人家多出不幸之事。但是,富貴讓人經濟獨立且選擇自由的好處讓很多平民百姓產生了貪念,這種貪念是一種欲望,牽扯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總想著那些還沒得到的,忽視了已擁有的,從而讓人不快樂。

常常聽說,世界是多么的不公平,弱肉強食比比皆是,黑白顛倒、指鹿為馬,也不在話下。這些現象的確存在,或者準確地說,大范圍地存在著。可是,我們追求幸福的權利是公平的,我們當下擁有的很多東西在一定范圍內是公平公正的,比如說時間、空氣、水、知識、運動等。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如果能夠被珍惜并充分利用,也一定會收獲頗多。而如果總是一山望著另一山高而不知足不珍惜的話,再富貴的人也會在生活中一無所獲。

人的幸福感,或許就是一種感知。不論何時何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你的感知能力越強,幸福感就越高。很多人可能會質疑,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人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躺著去想,去感知幸福就好了。這種理解就真的是誤導了。幸福感是一種感知,但不是說人不做事情就可以感知到幸福了。相反,人做得越多,才會有更多的感知,也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感知幸福。一份付出,一份收獲。此話也印證了此理。真正有奉獻精神的人,一般幸福感都很高,因為他們不計較得失,全情投入的過程中就有機會充分感受經歷的一切(開心的或者不開心的)。如果他足夠明智的話,他會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開心的部分,自然而然就開心滿懷、幸福滿滿了。久而久之,幸福就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性格,一種命運。

朋友們說我心態好,正能量滿滿,和我聊天超級開心。樂天派或許是一種遺傳,而能大部分時間都開心的人一定有一些妙招。我可能只是比較幸運地擁有了比一般人多一點的開心基因,也從小因家庭和睦、成長順利而養成了一些比較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說說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吧。

1、從整體的角度看,接納不完美

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染布的,二兒子是賣傘的,她整天為兩個兒子發愁。天一下雨,她就會為大兒子發愁,由于不能曬布了;天一放晴,她就會為二兒子發愁,由于不下雨二兒子的傘就賣不出。老太太總是愁眉緊鎖,沒有一天開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纏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學家告訴她,為什么不反過來想呢?天一下雨,你就為二兒子興奮,由于他可以賣傘了;天一放晴,你就為大兒子興奮,由于他可以曬布了。在哲學家的開導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樂呵呵的,身體自然健康起來了。

逆向思考和正向思維是這個故事的重點。除此之外,我還很贊同另一種解釋。天有陰晴風雨,月有陰晴圓缺。從局部看,有得有失總有殘缺,不完美是常態;從整體看,得失互補各有利弊,趨于完美狀態。老太太只盯著某個兒子在不利情況之下的狀態,就會因為天氣這不可改變的因素而苦惱。當她轉換角度看大局時,不論哪種情況總有一個兒子處于有利的境況,她也就容易接納另一個兒子處于不利的處境。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有什么完美不可挑剔的圣地?人心卻很神奇,明知道沒有完美卻還是不愿意將就,追求完美的人大有人在,在不同的場景里總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義者。有的人在學業事業上孜孜不倦,有的在人際關系中尋尋覓覓,還有的在浩瀚宇宙大步向前。追求完美的心態是很美好的,這樣的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算得上推動世界發展的超強生產力。過于追求完美的,大都是因為不能接納不完美。這類人口中的不夠好比普通人口中的極好都高出很多了。就像讀書時,有些成績很好的同學每次一考試就說自己沒考好,結果每次成績出來都出奇得好。小時候我成績還很普通的時候,我以為是過分謙虛就是驕傲的表現,把此類行為歸為明哲保身、不說真話以防出丑時的手段。后來,當自己也親身經歷過此類事情后,才知道高標準嚴要求下的失真才是判斷失誤的原因。

2、從縱向和橫向看,多巧妙比較

比較是個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信息化時代,比較無處不在。數據分析處理,比較就是常用的手段。而不合理的比較,如盲目攀比等,就能是抹殺幸福感的毒藥了。容易讓人攀比的大多是外在的物質的東西,比如說金錢、權力、房產等。人比人,氣死人。這些外在的東西不具有可比性。有的人生而富有,就像最近上熱搜的大爺,他在大城市中心地帶有7棟樓,一個月收的房租比大部分人年收入高很多倍。可是,他和常人也沒什么區別,照常一日三餐,穿著樸素,看看門面,做做生意。還有大名鼎鼎的明星周潤發,賺錢無數,決定將其捐出。錢財乃身外之物,適度擁有它會增添選擇的自由,但過度追求也會適得其反,給人帶來不幸。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盡可能去創造財富,盡可能去做貢獻,盡可能去傳遞快樂。

比較之心在所難免,怎么樣去比較才能舒心又讓人產生動力呢?得意時,橫向比較,向上比,看看下一個更高遠的目標;失意時,多縱向比較,想想曾經挺過煎熬的日子,若橫向比較,向下比,想想自己有多么幸運。小時候,我記得一個心態超好、開懷大笑的叔叔。他說自己過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對此他很知足。當遇到煩心事,他會打電話給那些生活不如意的親戚朋友,一起吐吐槽,在安慰他人的同時也緩和自己的心情。當生活陷入安逸或者自己有些膨脹的時候,他會和那些更厲害的人交流交流,然后發現新的目標,讓生活泛起漣漪。這何嘗不是一種調節心態的好方法?

3、從內心深處出發,保持真善美

一說起真善美,大家都想到的都是特別美好的事物。轉念一想,世間各種現象層出不窮:物欲橫流、真假難辨、人善被人欺、整形成癮等,對真善美的追求成了一種奢望。其實,我們不需要追求真善美,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就是真善美本身。哪個出生的嬰兒不可愛?他們想哭就哭,想鬧就鬧,真實;他們天真無邪,帶來歡樂,善良;他們皮膚細膩,天然無暇,美麗。他們的內心仿佛一張白紙,用一生的經歷去創造,填充五彩繽紛的顏色,勾勒各種各樣的線條,描繪形狀各異的圖形。只要保持真善美,他們白紙上最后形成的作品一定是美好而可愛的。

保持真善美,絕非容易事兒。聽說一種微笑綜合征,它多發于服務行業。由于職業的需要,他們每天都要保持微笑,有的連笑起來露出幾顆牙齒都有明確的規定,而他們的內心卻并非快樂,他們臉上的笑容就是假笑。即便是表情是大笑,他們內心也沒有快樂,這可能真的是一種病態。保持真善美,一定要從內心深處出發。首先,最起碼要相信人生來就有真善美。其次,要有甄別真善美的判斷力,相信自己能基于真善美的標準去行事的。世界是多元的,生活是多彩的,真善美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逐漸靠近我們追求的真善美,也要接納他人眼中的真善美,在求同存異中取長補短,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對自己坦誠了,真善美也就不期而至了。

4、從點點滴滴開始,記錄小美好

一枚硬幣有兩個面,復雜的生活不知道有多少個面?多面多元,既是豐富多彩,也是魚龍混雜,有好有壞,有利有弊,福禍相依。想要讓人幸福感爆棚,我們要多培養積極正面的思維,要有發現美好的眼睛,也要有記錄美好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時刻,記憶里的幸福感也會油然而生。偶爾翻看之,心里便滿是歡喜,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笑意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積少成多,積善成德,久而久之,幸福感就成為生活的主旋律了。

從點點滴滴開始,記錄小美好。點點滴滴,這也太瑣碎了吧?據說,人一天有600萬個念頭,若每個都要記錄,還沒有幸福感爆棚就累死了。記錄是一種方法,有助于人的察覺和感知。我們可以有側重點地記錄,多記錄讓人感動的、美好的、難忘的、有趣的、搞笑的等等。我們根據閑暇時間的多少而有選擇性地記錄,有空多記一點,沒空少寫一點。一生這么長,只要堅持并養成習慣,就有說不完的故事。我們可以寫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記錄所見所聞。內容不限,字數不限,體裁不限,這就是一種自由體。一想到能這么自由地表達,連記錄本身都成了幸福感爆棚的事情。

最近一直在看關于思維品質的文獻和書,時而有滿滿的幸福,時而也有焦灼的擔憂,暫時關于專業的想法還不成熟,于是還是寫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祝大家都幸福感爆棚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