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人分成三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
這句話的大意是:生來就知曉“道”的人,是人上人;經過學習和實踐之后,才知曉“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急于學習和實踐的人,是再次一等的人。
自我組織力最高的人,也許會是孔子說的第一種境界,他們天然地在追求自我的升維,讓自己可以非常好地適應環境,不斷地嘗試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然而,多數人,哪怕是那些舉世聞名的心理學大師,都是第三種境界——“困而學之”。
“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自我結實程度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回應,這是人性使然,并不是所謂的“上等”、“中等”和“下等”所決定的。
小嬰兒:真棒,太可愛了
三歲小孩,有了小小自我,不必全是積極回應。
等孩子自我再強大些,可以對他“直指人心”了。
精神分析治療乃至其他心理流派的治療,才有了三個層次:
對自我脆弱的人,基本都給予支持;
對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
對自我完整的人,就可以制造“匱乏性環境”,逼他更好地認識自己。
問題1
我穩定度以及自我靈活度,也是動態可調的,能否介紹一些調節方法呢?
你要知道,任何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需要通過時間的累積和空間的轉換,用積極投入,來換取積極回應的。
問題2
在平時,如何判斷我或者其他人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能通過一些方法或者一些行為得出標準性檔次分嗎?
提問題:測試穩定度:
能不能談一個讓你覺得非常有挑戰的個案,你是怎么理解和應對的?
測試結實度:
請你談談你的缺點,并詳細講一下具體的細節。
測試靈活度:
設想一個不斷變換的環境,你會如何去應對呢?
問題3
人自我的穩定性會因為所處情境不同而不同嗎?比如我感覺在學習認知方面穩力強,但在感情方面則不行。
答案是會不同。有的人考試工作做的穩如泰山,處理感情就不行。有的人情商高,但遇到挑戰意志力就不行。
問題4
自我穩定性4分(滿分5分),自我靈活度1分,對外界情緒沖擊能扛得住,對自己情緒很容易被左右,如何提升自我靈活度?
回答:你的自我穩定度是通過讓自己變得遲鈍來實現的。但當自己情緒產生,沒法回避時,自我穩定性就變得脆弱。
所以,首先要看到自己的這個特點,然后逐漸學習,讓自己對情緒更敏感一些。
通常,我們最容易回避的情緒,是憤怒和無助。譬如你帶回家的情緒,也許大多是工作中讓你感覺到憤怒,或無助的地方。假設這一點成立,那么,如果你能學會在工作中合理地表達憤怒和無助,你的狀態會好很多。
問題5
武老師,學了很多,知道很多,卻依然沒有做事情的力量,這種很難改變的自我力量來自哪里?如何去提升自我力量?
回答
此自我力量非我說的自我力量。沒有做事情的力量是為了自戀被打擊。害怕做了之后失敗,導致自我攻擊為“你太差勁了”。
辦法是合理選擇自己能做的事情,持續努力,不斷體驗到“我能行”的感覺,就會越來越有信心。
問題6
是不是外向的人自我疆界比較大,內向的人自我疆界比較?。?br>
回答
直觀上,的確是這樣。
這個問題提醒了我,在衡量自我的時候,我們還得加上一個東西——我們內心的疆界。外向的人容易向外走,于是外在的疆界會比較大;而內向的人容易向內走,于是內在的疆界會大一些。
問題7
宅,不愛旅游,沒有安全感,再者覺得旅游是件很重大的事,需要詳細規劃,否則覺得浪費了。在家就覺得無比放松。跟小時候完全相反,周末都在外面浪蕩。這是自我疆界太窄嗎?
回答:
看上去你是一個完美掌控者。
小時候,你在外面的掌控感更強,而家里是你父母或其他人在掌控,你不能自己說了算,也就是說,你在家里感受到的敵意,勝過在外面。
現在長大了,這個家是你自己的,你能自己說了算。所以在家里,你基本感受不到敵意,你無比放松,這個空間里充斥著你說了算、你能掌控的感覺,你太享受了,于是你不想離開。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上,還是關于敵意感知的問題。
啟發:
很難清晰測出這五個維度,因為場景不同而不同。自我認識還不清晰。和自己的潛意識,身體鏈接不夠。可以每天花幾分鐘感知自己的身體,和感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