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這段時間,馮小剛和崔永元掐得正緊。
事情的來龍去脈,大家都很清楚了。
好多年前,馮小剛說想拍一個以知名主持人作為主角的題材電影。崔永元當時還是馮小剛的朋友,為了幫助他,還參加了馮小剛電影的前期創作,給了馮小剛很多關于“電視欄目該怎么做”“主持人又是怎么工作的”等建議。
崔永元那時候并不知道馮小剛拍的電影《手機》,幾乎復制了當時風靡全國的談話節目《實話實說》的形式、特點。電影出來后,很多觀眾看了電影后認為電影中的嚴守一就是崔永元。
對此,崔永元非常惱火,因為電影出來后非常嚴重地影響到了他和另一女主持人和晶的生活,崔永元也被人指點、議論,家庭氣氛非常緊張。
崔永元覺得自己被耍了,被利用了,吃了悶虧還沒法吱聲。據說他的抑郁癥也因為這一事件加重。
崔永元本來想著這事兒就這么算了,豈料十幾年過去,馮小剛又要拍《手機2》。他就跑去找編劇劉震云溝通,編劇劉震云為了安撫崔永元,說新的作品名字是《朋友圈》,表示與崔永元的職業等都沒有聯系。
結果,劇情又一次反轉。當馮小剛公布開拍消息的時候,并沒有《朋友圈》三字,赫然在列的是《手機2》。
又一次被耍了的崔永元自然就坐不住了,向外界公布了兩人聊天的內容,并開懟《手機2》劇組,就連范冰冰也不能幸免。
打蛇打七寸,崔永元直接挑了他們最敏感的一條神經:偷稅漏稅問題。
崔永元各種揚言要舉報,但馮小剛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前兩天,他和劉震云才在同一天寫了反擊文章發表到網絡上。
馮小剛寫的這篇文章,寫得特別慷慨激昂,甚至可以說讀著挺過癮,但網友們很快發現了他的邏輯謬誤。
有人迅速總結出了馮小剛這篇《10問崔永元》的精髓,并模仿出一個小學生作弊后的回應版:
1.人家沒全抄答案怎么算作弊?
2.你受委屈了怎么不告訴老師?
3.你以為校長是你誰阿,說處分就處分我?
4.你就沒抄過作業?
5.大家作弊為學校升學率做了這么大貢獻,你要舉報我們?
6.我生氣了!
7.你還罵我兄弟?!
8.你不要臉!
9.你是流氓!
10.我這次考試也抄了,你能怎么著?!
隨后,崔永元參加了姜文新電影《邪不壓正》的首映式。在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直言姜文是拍了一部“紀錄片”:
“我曾跟他(姜文)說不要老拍故事片,要拍紀錄片。不會拍紀錄片的導演,不是好導演,這次他做到了。電影(《邪不壓正》)是說一個人15年前受了侮辱,15年后他要復仇。他依舊是一個人,對方已經上市,但是最終的結果是‘邪不壓正’。”
這明顯是在通過電影影射自己和馮小剛還有華誼兄弟公司之間的糾紛。
此前,姜文作為上海電影節評委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要邀請崔永元和馮小剛同看其最新作品《邪不壓正》。看來,后期來為電影站臺的只有崔永元。
有好事的記者問姜文是否關注崔永元與馮小剛近期的爭端,姜文只好無奈地說了一些車轱轆話:“我對電影之外的事情不熟悉……甭管誰跟誰不愉快,誰跟誰勢不兩立,都來看《邪不壓正》,我請,看完了《邪不壓正》可能這事兒就該怎么著就怎么著了,是吧?‘邪不壓正’嘛,這個很大的道理在里邊。”
這回答,可以說是非常圓滑了,雙方都不得罪。
比姜文手段更“高”的,還有一個人:葛優。
在電影《手機》里面,他扮演《有一說一》節目主持人,《手機2》里他也會有出演。長期以來他跟馮小剛的關系不錯,是馮小剛賀歲片的御用男主角,按理來說更容易被崔永元看不慣,可為什么崔永元連范冰冰、范偉等跟馮小剛走得相對比較近的演員都懟了,唯獨不懟葛優?
說到底,可能還是因為葛優比較會做人。早些年宣傳《手機》時,只有他特別提到一句:“我演的不是崔永元,若真是他,那就壞事兒了對吧?”
京城大佬聚會,馮小剛組織飯局,一向看起來很獨善其身的陳道明也會去湊湊熱鬧,眾人起哄讓何苗苗跳舞時,他也會幫兩句腔。唯獨葛優很少參加,除了拍電影,他最喜歡干的事兒就是死宅。
曾經有記者問過葛優為什么不去參加酬勞驚人(比拍電影賺錢)的真人秀節目,葛優這樣解釋:
“一來,我不愿意總指點江山、好為人師……選誰不選誰、說人家行和不行,搞那么殘酷……我總覺得自己沒到那個級別,有點兒不好意思、不忍心……我骨子里特別不愿意得罪人,所以凈得罪自己了。”
“薪酬確實高,比拍電影掙錢又多又快。但為了市場和收視率,(節目組)肯定得耍你、折騰你,讓你這兒劈個叉、那兒撅個屁股搞怪……太消費了,而且是過度消費……演員,在熒屏里演的是人,在生活中沒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氣揚、擺譜比闊,實在沒必要……老爺子(葛優父親葛存壯)教我八個字——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每當我獲獎回到家,老爺子肯定囑咐我‘別那么牛氣、別不理人’‘見到鄰里街坊要打招呼’”。
葛優的為人,很像他在《讓子彈飛》里出演過的一個角色:馬邦德。黃四郎和張麻子兩大勢力殺到血流成河,他也能在中間誰也不得罪,獨善其身。
2010年,是葛優在電影事業上的“大滿貫”年。當年,他主演的三部電影同時上映,三部電影分別由三大名導馮小剛(《非誠勿擾》)、陳凱歌(《趙氏孤兒》)和姜文(《讓子彈飛》)導演。
有記者問到他:“你覺得哪部電影最好?”
葛優想了想,認真地回答說:“這事兒不能說。”
他心里是有答案的,但是他不說。你可以說這是他的滑頭,也可以說是他情商高。
咱且不說葛優對電影的敬業,不說他二十幾年來對妻子賀聰不離不棄(他們沒有孩子,據說是賀聰不能生),就單說“在圈子里,但從來不混圈子”這一點,就令我挺服氣的。
功成名就的葛優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結婚)當時的經濟基礎特別不好,誰也不圖誰什么。后來即使碰到比她還好的,但我們是在沒名的時候同甘共苦的,干不出再婚換人那種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葛優雖然長期是馮小剛賀歲片的男主角,但他跟馮小剛卻不是一路人。
跟馮小剛穿同一條褲子的張國立,有時候倒是跟馮小剛挺像的。兩人都是在遇到更好的人之后拋棄了糟糠妻,都是為了跟前妻生的孩子不讓后妻生育,都是想通過混圈子吃上更高級的飯。
馮小剛說“朋友們都很期待(《手機2》這部電影)”,說的主要還是他自己圈子里的人吧?現在,他已經成為一線大佬,在圈子里擁有非常強大的話語權。電影就是拍得稀爛,圈子里“他的人”也不敢說上半句批評。
這就是圈子文化:最重量級的腕兒是圈子里的核心,圈子里一切按資排輩,其他人仰他鼻息,“小透明”只能靠邊站。
馮小剛以前就是靠“混圈子”發家的。
當年,他跟著王朔、葉京等“大院子弟”混。王朔、葉京、王中磊王中軍兄弟、馬未都等人都是根正苗紅的大院子弟,而馮小剛是出身貧民家庭的草根,多少有點被看不起。
1982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正式成立,這個中國大陸成立的第一家電視劇制作單位,由鄭曉龍(《甄嬛傳》《羋月傳》《紅高粱》《金婚》等制作人)主負責。
馮小剛當時以美工的身份進入到藝術中心,并通過鄭曉龍導演的介紹認識了王朔。馮小剛拿出本人所有的積蓄請王朔在當時北京最知名的友誼賓館吃了一頓飯,并極盡所能地拍王朔的馬屁,給王朔留下了印象。
據說馮小剛當時為了討好王朔,用盡了各種拍馬的本事,王朔讓他干啥他干啥,甚至替王朔擋酒,吃殘羹冷炙。
在馮小剛的自傳小說《我把青春獻給你》中,他寫過這樣一句描寫阿諛的話:“您是誰啊,您是站天安門城樓上,看看北京城這邊說這邊燈太多有點晃眼,這邊的燈就都要立即給滅了。”
認識王朔之后,馮小剛才有機會實現了從美工到編劇,再從編劇到導演的飛躍。當然,這跟他本人非常好學,非常肯下功夫也有關系。再之后,王朔被封殺,兩人后來慢慢也就疏遠了。
“等大哥老了,江湖就是我的了”這句電影臺詞,便是馮小剛晉級之路的寫照。他跟著大哥混,后來自己變成了大哥。
或許是因為過去吃過太多的委屈,今天的馮小剛總有一種暴發戶式的暴躁氣,今天懟這個,明天懟那個,一言不合就開炮,江湖人稱“小鋼炮”。估計也是過去被壓得太久,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活舒展以后要把自己受過的苦加諸到別人身上。
葛優怎么會跟他一樣呢?葛優當年是靠張藝謀的《活著》這部電影,在演技上獲得業內的肯定。多年來,他一直只關注電影和自身的演技,很少摻和圈內那些破事兒。從不站隊,也從不刻意討好或迎合誰,溜須拍馬的事兒他不做。
他對人好,是發自內心的好。馮小剛跟前妻的女兒患有兔唇,馮小剛忙著做影視劇宣發,是葛優放棄了四處走穴宣傳的機會,四處探訪醫院,幫孩子找到了一家做兔唇手術水平最高的醫院。傅彪得病期間,葛優經常放下工作去探望他,傅彪妻子張秋芳經濟上陷入困難時,又是他施以援手。
葛優做人,沒有太強的目的性,但每一個跟他合作過的人都對他有非常好的評價。他從來不拿自己當腕兒,只專注于做事,所以沒有要靠混圈子來提升自己段位的需求。
演《卡拉是條狗》的時候,葛優已經是影帝了,但是他為了知道真正的工人是怎樣,他還是跑到了工廠里蹲點,觀察工人走路。據說那時記者去探班,都找不到葛優,因為他的舉止和普通工人真的太像了。
通往成功的路上,馮小剛“拼死混圈子積累人脈,終成可以被人巴結的江湖大佬”的路徑算是一條,葛優“拼命打磨演技,等著資源找上門來,誰也不得罪”的路徑算是另一條。
孰優孰劣,只是看個人的選擇。
我不喜歡混圈子,但不排斥進圈子。
圈子,只是給你一個認識他人的機會,但它本身并不能產生有效社交。有效社交,都是價值觀或利益一致的兩個人(三個人都會嫌擠),在點對點的交往中產生的。
平常,我們可能都會參加一些大大小小的飯局。在飯桌上,大家談笑風生、觥籌交錯,看起來其樂融融,但背地里卻各懷心事、各懷目的。
兩個在飯桌上勾肩搭背、嘻嘻哈哈的人,下了飯桌可能就會互相給對方使絆子。若席間坐著幾個油膩的中年男人,他們可能還會大開黃腔,拿飯桌上的女性打趣,讓你心生反感。
這類飯局,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無效的社交,人和人只能產生“弱鏈接”。真是到了你有難的時候,那些在飯局上跟你拍著胸脯說“有什么事兒可以找我,我一定幫忙”的人,可能會找各種理由推脫,哪怕有些事對TA而言只是舉手之勞。
成年人之間哪里有通過吃一頓飯就建立起來的友誼?大家信奉的只是利益交換。
混圈子的本質,跟混這樣的飯局差不多。飯局、圈子,只是給你提供一個找同類的機會,它本身并不會讓你獲得豐厚的、有效的人脈資源。
每場飯局和每個圈子都有每個圈子的文化,圈子里,大佬、小弟、邊緣人階層分明,所有人都得認同圈子頭頭的理念,捍衛圈子頭頭的利益。
大家埋在同一口鍋里吃飯,你想分到圈子頭頭分給你喝的湯,就得唯頭兒馬首是瞻。哪怕TA有天大的錯,你也不能就事論事地指出來。
我怕混圈子,是因為我的智商和情商都太低,不夠能量去抵御混圈子產生的煩惱。混圈子有時候意味著你要站隊,你要表態自己是哪一伙的,可人是個多么復雜的動物,我沒法因為和誰身處同一個圈子而完全認同誰,也沒法因為不和誰在同一個圈子而遏制住自己對TA的欣賞。
《笑傲江湖》中,造成曲洋和劉正風悲劇的,正是這種圈子文化。劉正風是衡山派中的正派高手,曲洋是一位魔教長老,他們因為音樂而認識了彼此,建立了高山流水般的友誼。
在世俗人眼里,劉正風屬于正派人士,曲洋是邪教教徒,正邪兩派是勢不兩立的。在所謂的名門正派看來,邪教的人都是心懷不軌的,是懷著陰謀接近劉正風的。
為此,劉正風愿意放棄自己的正派身份,來一場公開的“金盆洗手”脫離正派,希望將來能夠與曲洋每日琴蕭合奏度日,可他的此舉惹怒了五岳派“準掌門人”左冷禪。左冷禪聯合其他派別指責他和魔教長老勾結。
最終,劉正風被打傷,與曲洋一起留下一曲余音繞梁的《笑傲江湖》后,兩人一起共赴黃泉。
只要我們混圈子,就不可避免會遇到劉正風所面臨的難題,因為圈子本身就是一種壁壘。而壁壘,有時意味著安全,有時則意味著狹隘。
也正是因為看透圈子的這種狹隘性,很多人寧肯放棄圈子能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也堅決不混圈子,只是單純交往圈子里那些值得交往的人。
我挺欣賞葛優式的處世方式:跟誰都可以有交集,但跟誰都不是一伙兒的。看起來像是墻頭草,誰對他有利就去找誰,但實際上我覺得這才是成年人的處世法則——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的獨立性,不站隊,不拉幫結派,不搞山頭文化,不讓自己貼上任何一個圈子的標簽。
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是你,而不是某個圈子、某個群體中的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需要靠圈子或群體來給自己貼金,或靠站隊獲得某種虛幻的安全感。
把專注點放到自己手頭要做的事情上面,讓自己變優秀了,自然就無需靠混圈子實現進階。你“種好梧桐樹”,自然能“引得鳳凰來”。
丁俊貴
2018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