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吃貨橫行的年代。因為,提到河南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軒轅故里、嵩山少林;也不是汴京古城和洛陽牡丹,而是更加響亮的名字——河南燴面!
燴面儼然已經成為了河南的代名詞,就像刀削面之于山西,熱干面之于湖北。如果你是河南人,吃飯時沒有選擇燴面作為主食,就會遭到同行人的質疑,成了“偽河南”了。
其實,吃過正宗河南燴面的人并不多,多數人只是通過類似泡面的方便食品體驗了把燴面的滋味。我也曾經嘗過一次這樣的方便裝燴面,必須承認絲毫沒有燴面的味道,只是形狀和顏色相近罷了。
河南燴面比較有名的大概是蕭記燴面。一碗普通的燴面就要30元,最貴的滋補燴面需要75元。我從來沒有吃過這么高端的燴面,總感覺河南的老燴面不應該是這樣的身價,與他親民的本質很不相符。最近聽說蕭記關了門,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原本樸實的燴面是如何被包裝成紈绔子弟的。
燴面的成面過程也是它的特色之一。一片牛舌面被拉扯成均勻的面片,形狀類似于窄版的陜西褲帶面。因此,在豫南燴面又叫扯面。我覺得“扯面”這個名字更加形象,比如蘭州拉面,就是以面的做法命名的。
面被拉扯更顯得面的筋道,真正好的燴面可以扯成一根,不會斷開。如何拉扯也講技術。外行人只會拉一拉,從中間撕開,然后再拉一拉,有點像玩橡皮泥,面也被扯的厚薄不勻。高手更像藝術表演,如同藝術體操中的彩帶,潔白透亮的面條在空中飛舞,待到成型,便如蛟龍入海,潛入沸水中,隨之翻騰。
燴面的做法很多,有湯面、撈面和熗鍋面。但不論哪種,都離不開羊肉的配合。做法的不同主要與地域有關,不過真正傳統的還是羊肉湯面。
新鮮羊肉和當歸、枸杞等幾味中藥共同放入砂鍋中,大火燒沸,然后小火慢燉,待到羊肉熟爛,湯汁發白,取出羊肉放涼切片。將食鹽、雞精、香菜、海帶、千張絲和羊肉片鋪在碗底,倒入煮熟的燴面,然后沖入肉湯。一碗香噴噴的滋補燴面便可上桌了。
藥材的清香與羊肉的鮮香完美結合,讓人口水直流。用筷子將肉片從碗底撈起,然后喝上一口肉湯,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都會被那股鮮美驅得無影無蹤。
撈燴面,其實是一種打鹵面,不過鹵必是牛肉或羊肉鹵。將牛羊肉切丁,用紅燒之法燒熟,然后倒入溫水,加上肉桂、香葉、八角等作料,小火慢燉三個小時。鹵熬制好后,直接倒入燴面中便可食用。撈燴面口味厚重,回味無窮。
熗鍋燴面做法有些講究,自始至終都與羊分不開。首先要用羊油滑鍋,待到鍋熱后,用香蔥爆香羊肉。然后加入羊骨高湯,羊骨必須用大骨,與鮮鯽魚共同熬制,湯汁鮮美!據說老店的高湯數十年不停火。然后加入燴面煮熟即可。熗鍋燴面用的辣椒也要用羊油炸制。熗鍋燴面口味濃郁,香味十足。
我本是一個十足的米蟲,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喜歡吃燴面。其實,北京也有燴面館,但我從來沒有吃過。我相信,離開河南的燴面會失去應有的味道,就像離開家的我,品不出其中的滋味…
每到回家的時候,母親都會問,想吃什么?我也總會笑著喊道——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