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付了0.1元訂閱了得到“每天聽本書”,把我所有已購、或已讀的書逐個的“拿下”并“下載”有26本。早上揣著手機下樓,在公園里邊聽邊走,1個多小時6公里就這么走下來。音頻是按著順序逐個播放,1個多小時,聽了《最小阻力之路》、《烏合之眾》、《了不起的蓋茨比》、《文明之光1》、《暗時間》、《和時間做朋友》、《最好的告別。邊聽邊思考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下一步如何選擇、決策。
先講結(jié)論吧:1、我應(yīng)該是會工作一輩子,雖然退休年齡是確定的60歲,但人不能因為這個時間節(jié)點就改變了自己對生活抱有的愿望,硬生生的做出50歲前就不再工作,然后由此得出45歲就要把生活重心由工作改為生活。好比開車,油門還沒踩到底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40歲了,慌慌張張的來到45歲,開始松油門,到了50歲就開始踩剎車,60歲就停下來了。細思極恐!想到《千與千尋》里無論如何都要工作的千尋,就是一個極好的隱喻。昨天與隊友討論,他覺得我的重心應(yīng)該回到家庭,目前的工作環(huán)境很安逸,周圍的同事比較照顧,工作上沒什么壓力,又有時間來打理家庭,一旦換部門壓力大,更沒有時間了。我個人覺得,這兩年工作上倦怠不思進取,原本自己做的工作自然落在別人身上,自己一直跟自己較著勁,美其名曰解決自己思想上的問題,有一些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自己的問題沒想明白,一切的生活、工作都停了下,來思考自己如何辦,事與愿為,人更加的迷茫與焦慮,反而由于缺少工作上的歷煉,人更加遲鈍,沒有了沖勁與闖勁,人的節(jié)奏沒有因為分心的事少了得到加強,卻由此更加弱以至于近乎停頓。
2、工作的選擇上,以做事作為主,把一件事兒做好為目的,不參差雜個人的利益為要;要選擇共事的人,不與志不同道不和的人在一起耗費精力;在做事的時候,鍛煉自己,并把這兩年學習的東西用起來,不斷修正自己。
3、徐師傅的學習。自己能力的退化,讓自己焦慮,這個焦慮最后作用在了徐師傅身上,讓她也成為了焦慮的犧牲品。自己個性上不愿與人交往的言行,點點滴滴影響著她,使著徐師傅不懂與人合作,與人互助學習,不會主動與老師交流,在學校里一切被動,到了家里,焦慮使性子,卻不懂與家人溝通,無法舒解,不會做的題不會舉一反三再遇到類似的題依舊錯,作業(yè)多了心里煩一心只想著做完不管作業(yè)質(zhì)量,待到反饋時一堆“X”,越發(fā)令她喪氣,無力感在心不斷堆積也沒了自信。陷入越努力越失敗的惡性循環(huán)中。她的努力都用在克服焦慮獨自完成作業(yè)上了,沒有人幫助,無論是同學還是家長,真是不容易。放松的學習,放松的生活才是極需的。PS放松不是松懈。
4、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兒。自己在學習項目的選擇上,很盲目,一會兒英語、一會兒書法、一會兒Python,一會兒中醫(yī),未讀書也已經(jīng)排了50多本了,這些學習沒有產(chǎn)出,沒有及時反饋,很難堅持,更重要的是人處于焦慮之中,一切都變成了虛妄。又是一個越努力越失敗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