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盡管他/她會貪玩,他/她會偷懶,但在內心深處,他們都希望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因為人的天性中有積極向上的一面,也有畏難偷懶的一面,所以,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總是忍不住地提醒孩子:別偷懶喲!說多了,結果就變成,孩子努力不是因為自己想變得更好,自己要變得更好,而變成了是父母要我變得更好,這不是我的需要。
不要因為我們的嘮叨,將孩子的內驅力淹沒;但如何讓孩子的內驅力在需要的時間就自動地冒出來了,是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平時常聽到有媽媽說,我每天“雞”情四射!我今天怎么怎么“雞”孩子了!孩子需要媽媽提供激情、提供動力,但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今天,在聽到一個媽媽在解答另一個媽媽上英語地面課的問題時發表了一個觀點:學校學習只占40%,家庭教育占60%時,我突然醍醐灌頂。誠然,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相較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為什么有這么重要,我們真正認真思考過嗎?
于是,我做了如下統計、計算,開始重新評估我對家庭教育的觀念:
一天24小時,一周是24*7=168小時,每天睡覺9小時,那么一個孩子:
每周在校多少小時?
每天在家多少小時?
每周在校時間長,還是在家時間長?那么在校學習更重要,還是校外學習更重要?
每周在校:周一到周四8點到5點,周五8點到3點,9*4+7=43小時(對于公立學校的孩子,這個時間更短)。
每周在家:168-9*7-43=62小時。
43:62,說明什么?
即使不說學習中學校學習的重要性到底是40%,還是50%,甚或30%,但勿庸置疑,家庭學習更重要。因為學校學習,孩子們接受的是同質的的東西,同一個老師,一樣的要求,一樣的內容,孩子們離標準值的差距,會被老師有意識地去補齊;但在家/校外,家長提供的資源的差異,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就會漸行漸遠。
所以,作為家長,必須意識到:孩子們之間的差異關鍵確實不在學校、老師,而在我們家長的投入和付出。這種付出的價值不在時間、精力、金錢(因為無效投入、低效投入客觀存在),而在質量、效果。學校、老師的意義在于,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但一個孩子到底能爬多高、走多遠,關鍵在父母。
作為孩子,也必須意識到:達到老師的要求,達成校內要求,只是及格。要成為真正優秀的人,必須充實好校外的學習生活。
這里的學習不單指學科知識的學習,還包括身體的學習,即身體素質的鍛煉,心智的學習,即社會能力、意志力等的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