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檔真人秀《Shark Tank》,專給創業者展示自己五花八門的項目、產品,好吸引在坐的金主投資。其中一位投資人,遇到看不上眼的項目,會隨口講出很難聽的話,比如:你這創意這么低幼,不如直接拉出去槍斃算了……
別的投資人勸他積些口德。他說:我不過是有一說一,幫大家節約時間精力。
有位相識,大家閑聊時,ta常講:“If you want my honest opinion… ”
大意是:如果你想知道我的真實想法的話……
后面跟的基本都是尖刻、挑釁的觀點。
況且誰也沒有主動問過ta的“真實想法”。
有位媽媽,特不待見媳婦兒,覺得她百般配不上自家兒子;認定兒子要不是娶了她,早前程萬里了。
但凡兒子不順,她會講:你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找了那個女人。你當初要不是選了她,今天不至于落到這一步。我是你媽,才會跟你講這樣的知心話,換別人絕不肯告訴你。
有夫妻倆鬧矛盾,太太跑到兩人共同的朋友那兒訴苦。朋友并不愿意卷進夫妻倆的內部矛盾,便委婉說:這些是你們的私事兒,不用告訴我的。
太太趕緊解釋:我跟你講這些只是想讓你看清他的真面目,免得你還被他蒙在鼓里。
是不是也常有人給你打這樣的預防針:
——我脾氣直,有什么對不住的,你別往心里去;
——我這人沒什么壞心眼,有什么說什么;
——我話丑理端,你別介意;
——我是真心為你好,才會跟你說這些;
……
然后大大方方惡語傷人,隨心所欲挑撥離間。好像脾氣直很了不起,可以當尚方寶劍使。可是出發點再好,傷人的話,照樣很傷人;被傷到的人,一樣很難過。
“脾氣直”還有一個更可怕的親戚:“我這人從來就這樣”。
咨詢中如果一方正掏心窩地傾訴,另一方回上這么一句,基本就談崩了。
因為這不咸不淡的一句話,非常有殺傷力:
1)傷到你的,是我的天性。既然是天性,我不會去改,也改不了。換句話說,你趁早別指望了。
2)你當初和我好時,我就是這么個樣;現在要我改,說好的“I love you the way you are”呢?
John Gottman的研究表明,拒絕接受伴侶的影響,離婚的可能性較高。也就是說,在情感關系中只知道堅持自我,而不肯做出任何調整,挺難長久。
因為你所假想的真性情,在對方看來,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死豬不怕開水燙。
好在,從最傷人到最暖心,只隔一點點。
有情侶來咨詢,女生平日一忍再忍,咨詢中總爆發,歷數男生的劣行,整個人顯得很絕望。
這時男生說:
“I have always been like this, but I am willing to make a change for you.”
意思是:我向來就是這么一個人,但我愿意為了你去改。
女生哀怨死心的眼神便軟和了許多。
你從來就這樣關我什么事兒,我只管你肯不肯為了我變得不這樣。
說到底,所謂的“有話直說”、“實話實說”、“我這人就這樣”,無非是我們濫發給自己的特權。
有了這樣的特權,我們更能心安理得地縱容自己一時口快,忽略聽者的感受。
有了這樣的特權,我們直接要求對方“挺住”:我的所言所行很可能會傷到你,你要有心理準備哦。
有了這樣的特權,我們可以由著自己的情緒張嘴就來,卻警告對方不能有情緒化的反應:我丑話都說在前面了,你再生氣就是你不對咯。
如果說話前覺得有必要先叮囑一句:
——你可別介意啊;
——你可別往心里去??;
——你可別不高興啊;
……
或者,先辯白一番:
——我就是實話實說;
——我這么說是為你好;
——我這人心直口快;
——我這人從來就這樣;
……
那趕緊把后面的話咽回去,然后自己悄悄消化掉。
因為你已經很犀利地預見到了對方的反應:ta多半會介意、會生氣、會不高興。你想說的話很傷人,而傷人的話,不會因為你先給對方打過預防針,就不再傷到對方。
如果實在憋不住,那等對方真生氣了,就不要覺得很無辜,更別怪對方不識好人心:既然明知傷人仍照說不誤,出發點總歸是自我的。
就像那位投資人,站在甲方的位置,并不在乎創業者的感受,話怎么酸爽怎么講。
就像隨時貢獻“真實想法”的那位,ta認定自己的想法超有價值,一定要說出來才對得起自己。
就像不待見媳婦的媽媽,始終把媳婦當成“那個女人”,顧不得兒子聽了她的話會作何感受。
就像向朋友訴苦的太太,覺得自己很委屈,一定要所有人站她這邊,而不理會自己的話讓朋友很為難。
能把話兜底倒出,有什么了不起;能生咽回去,才算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