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既是迎新也會懷舊,可說起年味,那還是小時候最濃。出門滿大街的大紅福字,貼的工整的對聯,空氣里滿滿的鞭炮味兒,還有喧鬧沸騰的人聲,不論是否熟識遇到總要拜個年,仿佛過個年讓人和人在一瞬間變得熟絡起來。這就是年味,是一種氛圍,更是一種習俗。
小時候真的是掰著手指頭盼過年。盼放寒假和壓歲錢,盼穿新衣服吃好吃的,就連年前大掃除也沾了過年的光而不覺得討厭了。大掃除那天,媽媽一般負責擦擦洗洗,窗簾沙發套床單被套都要洗過換新,爸爸打掃廚房衛生間,擦窗戶玻璃,而我的任務就是收拾好自己的房間。全家人里里外外的忙上一整天,家里就像動畫片里那種嗖的一下被施過了魔法,明亮干凈的自帶星星特效,就算累也覺得舒心。
到了年根那幾天,跟著媽媽到超市菜市場置辦各種年貨,買豬肉回家做丸子灌香腸,買韭菜白菜豆腐各種蔬菜,準備包餃子的餡料。還要買水果堅果,五顏六色的擺上幾盤。那時候過年走親戚串門,去哪家回來不是瓜子花生裝的滿滿當當的好幾兜啊。還有最期待的貼福字春聯,媽媽總是早早的就把好看的福字春聯買回家,不過爸爸總要等到年三十的下午才同意讓我把去年的撕下來,貼新福字的時候認真得特別有儀式感,忍不住覺得上面的祝福雖然那么簡單相似,卻寄托了我們對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許和祝愿。到了晚上,一家人一邊包餃子一邊等著看春晚,從揉面拌餡子到搟皮包餃子三個人各有分工,爸爸總是親自動手炒上一桌子菜,最后再把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不管喝的是不是酒,每個人都舉杯表達對新年的祝福。
小時候看春晚真的是一個節目都不錯過,而且必定要過了十二點看了趙本山的小品才能去睡覺,小品不論好笑與否,也不管是否有深意,只是覺得沒看這個節目除夕夜好像就不夠完整,畢竟在好多年里趙的小品都是春晚的標志和代名詞。還沒到十二點,鞭炮聲就此起彼伏的響起來了,拜年短信也接二連三的飛來,那一晚總是要晚睡,躺在床上發著短信,聽著外面噼里啪啦DuangDuang聲,新的一年又來了。
小時候的年味里,有回老家和小伙伴們在田地里搭爐子烤地瓜的香味兒,有在姥姥家公社里擠著里外三層的人群看扭秧歌的熱鬧勁兒,有小摔炮摔到胡同巷子里的墻上的砰砰聲,還有姥爺炸黃燦燦的大元宵炸完總要拍扁的記憶……
如今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們卻忍不住懷念起貧瘠年代的年味,其實懷念的是一種記憶和情感。可是兒時過年的情感,也就是在這些充滿儀式感、零碎繁瑣的細節中堆砌糅合起來。年味是忙出來的幸福感,是慢下來的知足感。當我們不再親自去收拾房間除塵布新、不再需要動手炒菜做年夜飯包水餃、不再手寫春聯、不再為年而忙的時候,兒時的那種年味也必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有句話一直深得我心,“你的無趣是因為少了一些儀式感”。細細想來還真是這樣,有了儀式,很多原本無關緊要的東西就會被賦予新的意義。儀式感的背后,是對生活深深的熱愛和尊重。認認真真生活,才會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
科技的日新月異加快了我們的生活的腳步,在這個流行短平快的時代,人群中的身影個個匆忙,大多時候每天的生活都是平淡無奇的,可能我們難以做到古人在撫琴讀書之前還要沐浴焚香這樣的儀式感,但至少可以讓生活慢一點,莊重一點,一個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值得擁有趣味盎然的人生。年味如此,萬事萬物亦是如此。
當然,一味地追尋記憶里的年味也不現實。畢竟當下的情景與兒時的情景早已大相徑庭,長大成人的我們,心境和視野也隨之轉換和開闊了。生活在物質生活如此富足的今天,我們早就不需要通過過年才能滿足穿新衣吃餃子的物質需求。在過去,除夕夜我們只能守著電視看春晚;現如今,科技的發展讓手機成為了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除夕夜隨時隨地可以刷微博看看大家對春晚的吐槽,用微信給親朋好友拜個年搶個紅包。我們變了卻要求年味不變,著實也不太理智。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在春節假期全家出游,在大年初一看個賀歲電影,其實也是在尋找一種新形式的年味。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年俗就該離我們遠去了。馮驥才先生說,“現在的年味,并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兒時那些充滿人情味的習俗在選擇日益多樣化的今天,更值得我們的尊重和傳承。不然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就真的就要從電視和書本里才能探尋到傳統過年的本來面目了。從前的教育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抱有敬畏之心,但如何能使之有趣而更有新意,還真是值得探究的大課題。
說著說著有點遠了。有了孩子之后,關心的大事兒少了,操心的小事兒多了,很多時候真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圍著孩子轉。可是過年卻讓我意識到回歸傳統也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覺得過年是一件有別于平常的趣事,不再期待過年的時候,又有誰能替我們傳承春節傳統文化呢?
話說回來,不管年味濃淡,適合的就是最好的。祝新的一年鮮活勇敢,順心遂意,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