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來自一本今年八月份出版的新書,《為什么佛學是真的》。作者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是進化心理學學者和科學作家,這本書正是用現代科學的一些研究結果,去驗證佛學中的一些論點,我們也能從中推導出一些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比如說,我們可以給“自控”這個概念一個全新的解釋。所謂“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該做的事兒”,而不被短期的誘惑所吸引。“自控力”一直是勵志和成功學的一個熱門話題。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解釋,非常前沿,和你以前聽說過的那些說法很不一樣。我們有最新的研究結果支持,我們會講一個哈佛大學研究者提出的理論,和一個耶魯大學研究者提出的方法和實驗。
如果說你在2017年只看一篇關于自控的文章,那就應該是這篇文章。
傳統上說“自控”、“意志力”,都是用“理性”戰勝“感情” —— 感情上我很想吃甜食,但是理性告訴我吃甜食對身體有害,所以我拒絕甜食。一個著名的比方就是“象與騎象人”。人的感情就好比是一頭大象,而人的理性就像是駕馭大象的騎手。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騎象人控制大象,對吧?
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說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你越鍛煉它,它就會變得越強,對吧?
這些說法,我自己以前寫文章也講過。 但是今天看來,它們可能都過時了。
1.買,還是不買
咱們先來說一個實驗。我們知道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的科研經費都相當有限,有時候做實驗說給受試者獎勵,結果也就獎勵幾塊錢。但是在這個實驗里,麻省理工學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可是拿出真金白銀來,想看看消費者到底怎么花錢。
實驗中,研究者給每個受試者差不多100美元,讓他們隨便花。受試者要瀏覽一個購物網站,用這筆錢想買啥買啥 —— 條件是,在他們做決定的時候,研究者要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密切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者發現,在一個人決定買與不買的過程中,人腦中的兩個區域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一個區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悅感 —— 當人預期能得到回報、或者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伏隔核就會變得活躍。實驗結果表明,受試者面對一個商品時他的伏隔核越活躍,他就越可能買這個商品。
第二個區域是“島葉”,它的作用和伏隔核正好相反,當你預期到痛苦或者感到不愉快的時候,島葉就會變得活躍。可想而知,島葉越活躍,人就越不會買這個商品。
我覺得這個發現很有實用價值。如果一個銷售人員能時刻監控他周圍顧客的大腦活動,來個精準推銷,豈不是可以少費很多口舌嗎?
好,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一個人面對某個商品,他既想買、又不想買,那哪個區域活躍呢?答案是兩個區域都活躍。一方面,這個商品能給你帶來愉悅感,讓你產生想買的沖動;另一方面,你會猶豫買這個商品會不會有弊端,這筆消費是不是浪費錢。
而最終決定到底要不要買,就得看伏隔核和島葉這兩個區域,哪一個*更*活躍。
這就非常有意思了。兩個區域都是感情區域。請問在這個決策過程中,理性的作用體現在哪呢?
2.理性對感情,還是感情對感情?
我們看到的購買決策過程其實是兩種感情的較量。正面感情超過了負面感情你就買,負面感情超過正面感情你就不買。這其實符合人腦的“模塊說”,大腦隨時被各個模塊接管,誰的聲音更大誰就做主 —— 而每個模塊,都是感情模塊。決策,其實是感情和感情的競爭。
那理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賴特說,理性的作用是給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
賴特舉了一個例子。他特別喜歡吃巧克力,但他也知道巧克力含糖高,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那么當賴特糾結于要不要吃一塊巧克力的時候,難道說“不吃”就是理性的,“吃”就是感情的嗎?其實兩個聲音都是感情的。
一個感情是想吃巧克力。它為了說服其他感情,會列舉各種*理性*的理由 —— 你一會兒不是還要工作嗎?吃巧克力可以讓你的精力更充沛。
但是不吃巧克力,也是一種感情,這個感情是想獲得健康和長壽。這個感情也會列舉*理性*理由,說巧克力吃多了身體會變胖。
也就是說,每一個感情模塊都在使用理性來幫自己說話。 理性,只不過是感情的武器。
目前已經有一些心理學家認同了這個說法。哈佛大學的喬舒亞·格林(Joshua Greene)教授認為,人所謂的抽象理性思維系統,是位于大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 但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正好和多巴胺系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知道,多巴胺系統能夠評價每件事情的價值有多大,提供快樂的回報。說白了,這就是說理性也是演化的產物,并不能完全擺脫動物性。
每個模塊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沒有哪個模塊比哪個模塊更理性 —— 各個模塊都可以調用理性。我們的意識以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實意識只不過是在傾聽各個模塊用理性來為自己找理由而已。
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從感情開始,以感情結束。理性只不過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那么如此說來,自控的關鍵就不是調動理性,而是調配感情。
3.自控的機制
以前的說法,自控力是一種肌肉,你越練越強。但我們仔細想想這個比喻,其中似乎有問題。比如有個人一開始意志力就很薄弱,喜歡喝酒,越喝越迷戀喝酒的感覺,最后無法自拔,那么顯然他的“自控力肌肉”根本就沒用上。那么我們就要問,如果自控力肌肉這么容易就用不上的話,自然選擇為什么還要給大腦留下這個設定呢?
還有,生活中有些非常自控的人,可能明明愛喝酒但是知道喝酒誤事,平時滴酒不沾 —— 結果偶然遇到挫折、精神崩潰,喝點酒,這么一喝就“破功”了,很容易又變成一個嗜酒的人。這似乎也不對,照理來說,他練了那么久的自控力肌肉應該很強才對,怎么一下子就沒用了呢?
可見“肌肉說”不太可靠。而“模塊說”,則提出了另一種自控的理論。
我們大腦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各個模塊的感情力量強弱對比的結果。想要管住自己不吃巧克力,你就應該希望“不吃巧克力”這個模塊的力量變強。
而模塊變強的機制則是“滿足感”。比如說這次“吃巧克力模塊”戰勝了別的模塊,成功地讓你吃到了巧克力,你馬上就能獲得一個快樂的滿足感,那么下一次爭論的時候,“吃巧克力模塊”的力量就會更強,別的模塊就更爭不過它。
在爭論中取勝 —> 獲得快樂獎勵 —> 自身力量更強 —> 下次爭論更容易取勝
快樂的感覺,正是自然選擇最喜歡的激勵手段。而這是一個正反饋循環。這就是為什么短期沖動總是難以克服,一次次的滿足只會讓它一次比一次強,你最后必須加大劑量才能讓它滿足,就好像吸毒一樣。也解釋了為什么一個戒酒很長時間的人,偶爾喝一次酒就馬上就又想喝酒,因為他的喝酒模塊并沒有失去力量,只不過一直被壓制而已!偶爾喝一次酒帶來的巨大的滿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這也是為什么要吸引一個人去賭博,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就讓他贏,一次次的贏牌給他帶來的刺激越來越大,他就很容易陷進去,難以自拔。
如此說來,最好的自控方法應該是打斷正反饋,不讓相關模塊獲得即時獎勵和滿足感。
這正是佛學的自控法。
4.正念自控法
我們現在說的這個方法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在研究中親測有效的辦法。布魯爾找了一些煙民來做戒煙實驗,他教給煙民們的方法,其實就是咱們說的“正念冥想”。
布魯爾的方法分四步,縮寫為RAIN ——
識別感情(Recognize the feeling)。當你想抽煙的時候,你要意識到,想吸煙是一個感情。
接受這個感情(Accept the feeling)。不要把這個感情推開,不要對抗,要承認自己想吸煙,而且承認這是一個合理的感情。
觀摩研究這個感情(Investigate the feeling)。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這個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強?是我身體的哪個部分有吸煙的需求?這個感情有“顏色”嗎?是什么“材質”的?當你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離你越遠。
分離(Non-attachment)。你和這個感情就分開了,這時候你已經不想吸煙了。
冥想的時候,我們練習任憑各種情感在眼前過但是不參與,練的就是這個功夫。
這個辦法,和“用意志力壓制對抗”,非常不一樣。布魯爾打了個比方。比如現在有個機關,只要老鼠一碰這個機關,就能得到食物。老鼠就代表你的感情,機關就代表你是否接受這個感情。以前的意志力訓練是推開這只老鼠,不讓它去觸碰機關。而現在這個正念方法是允許老鼠去觸碰機關,但是碰到機關后并沒有食物給老鼠。感情出來了但是得不到回報,那么時間長了以后,這只老鼠也就不會再去碰機關了。
意志力方法是“對抗”,正念方法是“化解”。
實驗結果是布魯爾這個方法比美國肺科協會推薦的傳統戒煙方法更有效。
其實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是自控問題。比如你工作的時候愛走神,總想去看看手機,那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你先承認自己想看手機,然后閉上眼睛想想自己為什么想看手機,分析分析“看手機”這個感情到底是個什么性質……你可能就不想看手機了,然后你就可以回過頭來繼續工作。
| 由此得到
傳統的自控力理論,用理性戰勝感性、“象與騎象人”、“意志力就如同肌肉”,這些說法現在看是有問題的;
任何決定都是感情對感情的競爭,理性只是感情的武器;
正念冥想,是一種有效的自控方法 —— 要點在于接受和分析感情,而不是對抗感情。
如果一個人想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一項重要工作,可是工作過程中管不住自己,不知不覺玩手機浪費了一個小時,那他看似隨心所欲,其實是自己感情的奴隸。
想干什么就能讓自己真的干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