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假期參與了鄭州十點讀書會組織的共讀活動,我讀的是蔣勛老師的《品味四講》,一共用了十天的時間才斷斷續續的看完。
用“斷斷續續”這個詞一方面是因為這本書不適宜讀的太快,另一方面因為邊讀邊實踐,于我來說這本書和陶冶情操無關,離品味也很遠,我把它當做工具書。
我選的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份再版的版本,一共280頁加上中間不少靜美的插圖,全書不到9萬字,如果按照以往讀書速度閱讀的話,一個下午肯定就可以看完的。
任何一本書都是這樣——讀得快慢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讓這本書與自己發生關系。
《品味四講》從“食、衣、住、行”四個方面來講述生活中的美,在我以前的觀念里,品味好像是很高大上的東西,通過閱讀我突然間明白所謂有品味就是把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這個過程和金錢有一些關系,但肯定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一、食之美
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悠閑,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豁達。
首先分解“品味”這個詞語,兩個字都從“口”,由此可見品位這個詞主要就是在講“吃”,真正有品位的人是從會吃開始的,所以廣大吃貨朋友們都是最接近“有品味”的人,是這樣嗎?
書中講到慢食的藝術,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前者是動物進食的野蠻方式,目的是吃飽;后者才能感受到食物散發出的滋味和清香,給味蕾帶來深深的滿足感。
快節奏的當下每頓飯都細嚼慢咽肯定不現實,那就不妨利用周末的一段時間給家人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用心做,慢慢嚼,人最不該虧待的就是自己的嘴還有家人的胃。
很多食物里包含著歷史和文化,如果缺少了對文化的了解就會覺得索然無味。我覺得云南過橋米線好吃是在看了店家張貼的有關過橋米線的傳說之后,其實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不過加入了文化和故事,感受大不一樣。
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斷打開味蕾的大門,嘗試吃更多不曾吃、不敢吃、不會吃、不愛吃的食物,這樣生活才會更有趣,生命體驗才能更豐富。
二、衣之美
有些衣物,我不舍得用洗衣機去洗它們,怕會變形,我會用最好的洗衣液浸泡著,有空的時候用手去揉搓干凈,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快樂。
對我們來說衣服主要有兩個功能——遮羞和保暖,當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功能早都已經得到了滿足,那么衣之美如何體現呢?
一件衣服穿的久了,人會對它有一種感情在里面,如果那衣服里面還有親人的溫度,再美好不過了,就像朝夕相處的朋友,對彼此有了記憶和了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似乎什么東西都可以用錢買到,人們盲目的追求新的貴的衣物,不管那物件是否適合自己,其實我覺得再貴的老北京布鞋里也找不到媽媽納的千層底帶來的踏實。
人有人的調性,衣服也有它的個性,我們在穿衣時要讓衣服符合自己的調性。這就要求我們在不同的場合搭配不同的衣服,不僅僅讓自己舒服,最好還能讓別人賞心悅目。
在以后的生活中,盡量做到衣服少而精致,學會搭配和愛惜衣服,用恰當的方法保存整理衣服,慢慢的培養對衣服的感情。
三、住之美
生活中的美學是一種尊重,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
房子可以是租的,但生活是自己的,有愛的房子才是家,判斷一個家的好壞只需問家庭成員是不是想回來就可以了,溫馨整潔的房子一定更能勾引起其他人歸來的渴望。
想讓人喜歡呆的房間一定不會讓人感覺壓抑,如此說來布置就不能太滿,有空間才會有空閑。有些生活必需品不可缺少,這就對整理房間提出了要求,《斷舍離》一書曾經引發了扔東西的狂潮,我認為只要有序就好,有些物件是需要時間才能體現價值的。
記得《紅樓夢》里描述房間陳設的時候用了一個詞語——半舊,想想就很美好,半舊一則用的時間很長,一則質量很好,真希望家里多一些半舊的家什。
喜不喜歡邀請其他人來家里從一定層面上展示出一個人的自信,對自己的家充滿喜愛之情的人非常樂意好友經常來串門的,借此彰顯他對家的用心。
至于書中所說的中國的建筑沒有美感想必每個在城鎮居住過的人都有感受,是啊,別說美了,一點感都沒有,如果有也是感覺壓抑。為了“改善居住環境”,大拆大建,不管不顧,格局混亂,高樓大廈越來越多,而能夠存放靈魂的住處越來越少,真的改善了居住環境嗎?
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周至少對家里面進行一次大掃除,把家收拾的干凈整潔有序宜居,當然,最重要的是宜居。
四、行之美
“行”可以改變我們很多的心情,它讓你覺得生命并不是從生到死要拼命趕路。
我想到之前聽王東岳先生的授課,他說所有的工業文明進步讓出行變的越來越難,初次聽到不以為然,仔細思索難道不是這樣嗎?以前人們想去一個地方,抬腿走就可以了,無需考慮其他的東西,現在出行不考慮可以嗎?
速度感很重要,不管外界如何變幻,我們內心要有的對速度的評判標準,不要讓自己走的太快太遠就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
以前常常犯錯的地方就是去爬山,總想迅速的爬到山頂,以為最美的風景在高處,累的滿頭大汗爬到山頂,路上的風景卻全然不顧,想想不禁感到好笑,爬山如此,生活難道不是如此嗎?
我們總是想著到了哪個年紀就該如何如何了,而不把心用在每一個真實存在的當下,甘心做自己生命的過客。
曾幾何時古都洛陽也開始變得擁堵,帶著愉快的心情開車去商場,路上喇叭鳴笛聲不斷,時不時有人不按交規超車,交通指示燈由綠變紅而前面還有三輛車沒有通過。
好不容易到了商場停車成了讓人頭疼的事,空閑的車位如果不繞著停車場轉一圈是很難找到的,停好車開始逛商場時,那種愉悅的心情已經蕩然無存了。
這樣想著在未來車子真的是生活必需品嗎?從方便的角度來說,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約車逐漸滲透到中小城市,出門前五分鐘用打車軟件叫車,等自己走到小區門口,車差不多也到了。到了目的地下車就走,沒有無處停車的煩惱,因此車不是必需品如果你不和周圍人攀比的話。
從經濟角度來說,打車甚至租車也是更實惠的,一輛差不多的車十幾萬、一個車位也是同樣的價格,再加上每年的保險費、加油費、過路費和保養費,少說也要一兩萬塊錢,這些錢就是每次出行叫豪華型車輛也足夠了,最主要的是可以省下來不少寶貴時間,做那些能夠幫助自己成長的事。
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自己掌握行進的節奏,有些事不著急去做,有些路不著急去走,慢下來你會發現路旁的垂柳已經抽出嫩黃的枝椏,嶄新的四季輪回已經鋪開,等待有心的唯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