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夜至8月25日下午。
注:《拾相記》拾尋世界真相,內容覆蓋科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我會在有生之年把我的探索記錄在這本書里面,揭曉未知的力量。同時也希望借此書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今天說的貪婪之心,并不僅僅是我們表面理解的那個對物質貪婪,這次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感受貪婪。
感受貪婪自然也包含了對物質的貪欲、對生理的淫欲、對權力的控制欲……等等這些世人容易理解的表面現象,也因為感受的貪婪所以也才對外界有了追求。
我對“貪婪算法”的突然領悟來源于幾年前有兩位被辭退的同事,他們都在同一個月被辭退,由于公司有給予一個月緩沖的時間,這一個月的緩沖時間是為了讓他們可以多一個月保障,同時也支持他們這段時間再去尋找新的工作。
而這一男一女兩名同事呈完全不同的表現狀態:
男同事在被通知辭退之后,便很快交接完工作,并積極尋找新的工作機會,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他便找到了新的工作,連一個月的緩沖期都不用,便與老公司告別。
而女同事則每天無所事事,既不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在老公司也無心工作,就這樣白白混完一個月,看樣子似乎是為了多賺一個月的工錢。
在那個月里,我看到他們倆對同一件事呈現完全不同的表現之后,腦子里突然冒出了兩個詞:貪婪、最優解。
每個人對當下發生的狀況,會根據他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優”的選擇,這稱之為:貪婪算法。這個“最優”當然不是客觀上的最優,而是他個人感受的最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優解,而每個人的最優解可以形成對整體利益的合理化導向。
每個人的最優解跟他的“算法”有關,這個“算法”包含了他的性格、知識、當下利益和感受,由于我們的經驗和知識、視野都受到限制,于是便會做出令其它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特別是社會層次不同的人,相互之間完全無法理解對方,富豪們總在說:“人只要有能力,一定可以擠向上層社會,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
他們不明白窮人們為什么不愛學習,不去改變自己,后來有一個綜藝節目組織了一批富豪,讓他們去體驗三天底層窮人的生活,而三天之后,富豪們幾乎一致認為:底層窮人們每天的精力已經消耗在如何喂飽下頓飯上,根本就騰不出時間來做其它的事情。
人要努力是沒有錯,不然永遠在底層,所以要先弄清楚什么事情一直在消耗自己的能量?面包?家庭?身體健康?還是自己一直通過泛娛樂在自我消耗?
我們來觀察一下微觀世界。
微觀世界是指自己的內在世界,貪婪是對美好感受不斷地渴求,在我初學打坐的時候,偶爾會處于很舒服、很安靜的感覺,于是我渴求下次打坐的時候也能有這種感覺,于是下次打坐時便想強制讓大腦處于那種狀態,但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大腦變得十分不聽話,為了消除大腦“噪音”便要制造更多的“噪音”出來消滅第一個“噪音”,結果大腦一片混亂,打完坐反而覺得像剛參加過一場戰斗一樣,這叫做:反作用力。
這是對某種感受貪婪的結果,現在當然已經不會這樣了,因為不再貪戀這個感受,感受永遠都是在變化的。
感受貪婪有很多種,比如認同感、存在感、控制欲、快感、幸福感、物質欲、食欲、淫欲……等等,這當中有我們世人認可的“好”,也有完全被道德所否認的“壞”,不管是好是壞,它只是一種感受,當我們喜歡這種感受并不斷地想獲取時,我們可稱為“貪婪”,而“貪婪算法”之所以我們稱之為“算法”,是因為它對某個事件是有連續性的感受獲取,你可以想像你去一個地方A,感受到A的環境好美,于是有人跟你說B點有美食,趕快去吧,于是你到B點飽餐了一頓,又有人跟你說C點有美酒,于是你便跑到C點去享受……當你在幻想著D點的美好的時候——抱歉,你已經睡過頭,遲到了!
我們就是這樣為了貪婪美好的感受而這樣一步步迷失的,因為我們排斥痛苦,享受美好。每個人的渴望不同,這種渴望是無休止的,且并不具備邏輯性。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關于貪婪之心的價值。
從個體長遠利益中看貪婪算法
人的貪婪,會讓他永遠停留在舒適地帶,大部分人會為了某種舒適而背離自己原有的理想和目標,比如原定目標如下圖:
而事實結果的走向:
從“起點”到“目標”其實距離不算很遠,而現實中自己的舒適需求會與目標形成強烈的張力,在不斷的互相拉鋸中消耗掉大量的時間,結果收獲非常少,不僅如此,很多人一路走著走著就背離了初心,偏離了原有既定的目標。
上圖只是從“貪婪舒適”一個維度的數據來探討,請勿將其套用在多維度的事情上。
所以,許多人會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喪失了長遠的利益,我見過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省事,為了孩子暫時性不吵鬧,于是讓孩子去玩手機或看電視,結果孩子一再沉迷,于是到后面出現難以收拾和控制的局面;
有些職場新人不愿先拿低薪去學習技術,而寧愿拿高一點的薪水去干體力活,結果大半輩子都在通過干體力活來賺取少許的薪水;
有些人為了一點錢而喪失了自己的信用;
有些人寧愿整天煲劇、刷手機也不愿意去面對生活;
有的人喋喋不休地大談自己的遭遇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類似的案例,大部分人會從短期的舒適感上去獲取自己所謂的“利益”,于是騙子便有機可趁,騙子能存在,都是利用人們對短期感受的追求。
有少部分人追求的是社會價值感、成就大事業,意志力強且理智,所以不會執著于短期的某種感受,因此能獲得成功并受到社會普遍認可。
組織者當利用貪婪之心
每個個體的“貪婪算法”會形成自己世界觀中的最優解,這個個人的最優解在組織機構當中可形成整體的利益導向。
組織者可以制造連續性舒適感讓人們不愿意離去,或者一步步走向你既定的目標。比如有條件的企業會在薪資、環境、文化、氛圍、機制等多個方面激勵員工,便能使企業得到更穩健的發展,與員工形成共盈閉環;
商家則會通過送小禮物、抽獎等方式獲取大量的人流量和商機;
騙子同樣也可以通過人的貪婪之心騙取自己的利益,騙子在策劃整個詐騙環節是具備連續性的,讓對象一步步走進他們的圈套。
但如果不能有效運用好這部分力量,那將會成為組織者的墳墓。請注意:為什么而追隨你的,則會為什么而背棄你,只有少數人會在中途作出改變。
之前聽說有兩家網站,一個是大企業投資的,一個是普通愛好者建設的網站,那個大企業據說投了1000萬,號稱只要有人上他們那個網站發帖子的話,每帖可賺取1塊錢,毫無疑問,這個消息一出,大量的人涌去發帖,一時之間整個網站十分熱鬧,不過過不了多久,網站便經營不出去了,因為這部分預算的廣告費用完了,原先為了錢而加入發帖行列的人們也漸漸離去,最后網站就倒閉了。而那個由普通愛好者建設的網站卻慢慢地做了起來,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個愛好者,了解相同愛好的人的需要和感受,并且專業解答用戶問題,所以便做成功了。
從什么地方進來,便會回到什么地方去,除非你后面能順利從其它方面引導他們留下來。
社會交往的貪婪適用性
沒有人會喜歡跟一個感覺很難受且處處刁難他的人在一起,人是利己的、怕損失的、想要貪求美好感受的,于是:
人們比較喜歡跟“傻子”做生意;
團隊更喜歡追隨一個“傻子”;
女生更喜歡“壞”男生;
人們喜歡聽好聽的假話都不愿聽難聽的真話;
人們更容易聽從騙子引導;
……等等,哪里有好的體驗,人們就往哪里走,所以——為什么老實人交不到女朋友?為什么正經經營生意的人卻不如那些騙子賺錢來的快?——就是這個道理。
上述的“傻子”不是真的傻,而是能不計較得失的人,“壞”男生不是真的壞,而是能讓女生獲得美好體驗和具有活力的人。所以在社交場景中,情商較高的人時常能夠獲得很好的人緣,因為他們能夠給人帶來舒適感。
最后補充一點,在社交過程中,我們避免不了要識人,識人是為了要找到更好的伴侶、更合適的合作伙伴、更能知心交往的朋友,“貪婪算法”可以讓你識別一個人是不是跟你同一頻道的,十分簡單:識別貪婪點。在你跟他接觸的過程中,感受一下對方會在意什么東西,他所在意的感受是不是跟你一樣?如果一樣,那么恭喜,你們是同一頻道的人。
上面我們從三個角度分析貪婪之心,分別是:個體內在、組織者視角、人際交往等三個方面: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我們個人內在需要覺察這一部分感受,不要讓自己掉到貪婪的泥潭;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若作為組織者則可以利用他人的貪婪感受而實現整體利益導向;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人際交往過程中多關心一下別人的感受,同時也是提升自己的社交水平。
人們會尋求美好感受而忽視理性思考,結果是為了得到快樂卻制造很多不快樂的事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