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讀了有三分之二,還在讀的過程中。從前段時間生病的時候,開始時不時地在地鐵上讀點,有時候睡覺前也讀點。忘記為什么買了這本書,總之遇見是一種緣分。
它是一本我讀不快也不想讀快的書,真就像經歷一場旅行,而且這場旅行還很美,不愿意很快結束,只想靜靜地走,慢慢地看,每一處都很美,每一處都值得玩味。
如果讀完這本書,最后寫一篇讀書總結,我恐怕做不到,它幾乎包羅萬象,最好的方式就是階段性總結。從今天開始會抽時間對書中的“精彩之處”進行階段性地總結,就像說書一樣,抽時間來上一段,篇幅可能也不會太長,不希求讀者喝彩,自我思考,自我總結而已!
我不是什么寫作名家,也不會裝作名家,剛出象牙塔的入世迷童,寫東西基本算是思考的一種方式,一直秉著這么一個初心追求理想中的自己!你可以拒絕接受這個世界,不能主觀上去毀滅它,因為辦不到也沒意義。最好的方式是不對任何人有任何的期待!
閑話不敘,書歸正傳。今天說說“過去、現在、未來”那些事兒。書中有這么一段,讀到它,我就用鉛筆劃下滑線了,如下:
我們刻意避免按照固定的行程前進,寧可隨心地走走停停,因為旅游本身遠比趕赴某一個目的地更加愜意。現在我們在度假,想走一走支線,石子鋪的鄉間小路是最好不過的選擇了。然后才是州際干道,下下之選才是高速公路。我們打算好好欣賞一下沿途的風光景致,所以要好好享受旅游的過程,不會干那種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游覽幾個景點的煞風景的事。
佛家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說一位得道的大師,得道前每天的生活是吃飯、打坐、睡覺,得道后每天的生活還是吃飯、打坐、睡覺。弟子們很疑惑,于是向大師請教,大師說:“我以前吃飯的時候想著打坐,打坐的時候想著睡覺;現在吃飯的時候想著吃飯,睡覺的時候想著睡覺,如此而已。”其實,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
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總是在吃飯的時候想著快點吃完去干嘛干嘛,有沒有在上班的時候想著快點下班回家“嗨皮”,有沒有放假前就想著假期如何玩 ?如果沒有,恭喜你,已經得道了!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事情,十個有一個的比例,否則人人都得道了!
人活著需要思考,思考過去,思考未來,然而目的是活在現在!思考過去是反思和調整,思考未來是計劃和展望,否則將不知所為。是不是呢 ?不想過去,就不會糾錯,永遠犯同樣的錯;不想未來,就沒有目的地,永遠到不了彼岸。可你又問 “不是活在當下嗎,為什么還要去彼岸 ?”這是個不小的問題,嗯,我得好好想想!
姑且這么想吧,彼岸就是我們下班后的那張床,睡個覺,明天才能接著工作,身體生理需要!彼岸就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沒有個目的,我們何去何從呢,原地打轉 ?就是我們活著的一個坐標吧!
其實,旅行到了目的地,也就逗留一會兒,你不會一直待在上面,山頂雖美,山路更美!山頂的美只是一小部分,就像現在我寫這篇文字一樣,寫完的評論或點贊對我的影響只是一小部分,寫的過程才是于我最大的意義!如果在乎那個結果,那一定不是真愛,趁早放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