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現代人沒有電腦將如何工作,電腦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RSI(Repetitive Strain Injury重復性使力傷害)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每一個重度電腦使用者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那如何解決呢?有人說每個小時起來像上圖那樣活動一下,是啊,我們都知道,可是真的能這么做的又有多少?我總結到的規律是:再好的理論不接地氣也是沒用。
OK,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解決方案:
頸椎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得思考一下,用電腦和不用電腦究竟有什么區別,為什么不用電腦的人不容易得頸椎病?原因很簡單:
- 用電腦的人常年對著電腦,頭部固定一個朝向,造成頸部活動太少。
- 不用電腦的人頭部沒有一個固定朝向,時而上、時而下、時而左、時而右,所以頸部經常活動。
于是,有人開始建議了:
- 5 分鐘的頸椎操
- N 種按摩的方法
- 打羽毛球(這個當然是有好處的,但是除非你天天打,否則收效甚微)
- 還有人搬出中醫的辦法,說:“晚餐補腎,強壯筋骨!”
這些答案靠譜嗎?那要看你對“靠譜”的定義是什么,理論上說 1、3 兩種方法都是科學、有效的。
但是,你知道,有些理論很完美,但是不具備可執行性。比如減肥的理論其實很簡單:消耗大于攝取。但是實際執行起來的難度,看看多少人減肥失敗就知道了。
治療頸椎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你這個理論臣妾做不到啊!
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因為一工作起來根本就想不起來。有人也嘗試過設置鬧鐘,有用嗎?
還是沒用!
“領導催得緊,哪有時間休息,忙完這個文檔再說吧!”
“我正靈感爆發呢,趁著這鼓勁趕緊做完!”
反正就是以各種理由按掉鬧鐘,接著干。
怎么辦,還有招嗎?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既能工作,又能休息?
”這怎么可能!“
你還別說,還真有,那就是“雙顯示器”。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一臺主機可以連接多臺顯示器這個事,知道的人不要嘲笑人家,背景知識不一樣,不可比較。
不管怎樣,你現在知道了,趕緊買一臺顯示器去吧!
有的人也許知道多臺顯示器的事,但是可能不知道,很多顯示器是可以豎起來的(通過旋轉顯示器后背上與底座的連接處),看文檔、寫代碼都挺適合豎顯示器的,而豎起來的顯示器更有利于頭部上下活動。
另外,筆記本電腦也是可以豎起來用的哦,沒有人規定筆記本電腦只能橫著用。
那怎么敲鍵盤呢?后面再講。
說到這里,雙顯示器可以治療頸椎的原理就很顯然了吧?因為你可以一會兒左邊屏幕,一會兒右邊屏幕,工作、休息兩不誤!
而且雙顯示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順帶也降低了眼睛的疲勞。
因為如果是兩個顯示器,你就不可能離屏幕太近,那樣你頸部左右旋轉的角度過大,很不舒服,而且沒有效率。
這必然會讓你遠離兩個屏幕,而且,當你用兩個屏幕的時候,他們的距離往往不太一樣,距離的變化也會促使眼球變換焦距。
這兩個因素都會減輕眼睛的疲勞(其他方面也要注意,例如,弱光條件下把顯示器調暗,強光條件下把顯示器調亮,這樣更能保護眼睛。剛開始調暗的時候會不太適應,習慣就好了)。
但是這又會引來另外兩個個問題,尤其是用筆記本電腦的朋友:
A. 離得遠了用鍵盤就費勁了
這個,怎么說呢,買個外置鍵盤吧,說實話,筆記本鍵盤就不是為大量創作用的。
還有,有條件的可以買機械鍵盤,那個感覺,誰用誰知道!
B. 離得遠了屏幕上的內容看不清
放大,幾乎所有軟件以及操作系統都是支持整體放大的,這不是問題。
鼠標手及其帶來的肩周炎問題
這個的問題看似比較棘手,但是辦法也是有的,看你想不想解決了。解決的思路也是很簡單:少用鼠標。
那用什么?用鍵盤啊,要知道,鼠標出現之前的幾十年,是只有鍵盤陪伴在電腦左右的,有什么鍵盤做不了的?
不過時代不太一樣了,現在確實有些操作鍵盤很不好實現。沒關系,能解決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也是巨大的進步。
下面我就講一講幾個常見的場景如何用鍵盤來代替鼠標。
瀏覽器
瀏覽器算是一個重度應用了吧,我們先來搞定它。直接公布答案:
Chrome 瀏覽器和 Firefox 瀏覽器都有利用 Vim 編輯器的快捷鍵來操作瀏覽器的插件(Chrome 下有 Vimium, cVim,Firefox 下有 Vimperator)。
非軟件開發的朋友可能對 Vim 比較陌生,當然做軟件開發的也不一定知道號稱“編輯器之神”的 Vim。
很多人說 Vim 的學習曲線比較陡,很難上手,的確是,但是一旦你上手之后,后半輩子用它節省的時間是遠遠超過你用來學習它的一兩個周時間。
而且如果找對方法,其實上手也沒有那么難。
總之如果你用這幾種插件,那你就可以這樣來操作瀏覽器了:
j:向下細微滾動窗口 k:向上細微滾動窗口
J:下一個標簽頁 K:上一個標簽頁
d:向下滾動半個屏幕 u:向上移動半個屏幕
g+g(連續按兩下 g):回到頂部 G:到達頁面底部
H:后退 L: 前進
f:將當前網頁上的所有鏈接分配一個快捷鍵,輸入后相當于鼠標點擊了該鏈接。如果按的是 F,那么將在新窗口中打開鏈接。
g+i:將光標定位到第一個輸入框,如果有多個可以按 Tab 鍵切換
x:關閉當前頁面 X:恢復剛剛關閉的頁面
常用的操作就這么多,沒有太多命令,你可以這樣記憶:
g 代表的就是 go,就是要去哪兒,gg 和 G 一個去頂部一個去底部,多試幾回就形成肌肉記憶了。g+i 表示 go input,就是“去輸入框”的意思。
瀏覽器上的“關閉”按鈕本來就是個“x”號,用它來表示關閉再合適不過了,那“X”很自然的就知道是“撤銷關閉”了。
這些操作當前頁面和標簽頁的快捷鍵,效率遠遠高于鼠標的同類操作,用了你就知道了,好用到哭。
還有一些稍微高級的功能,鼠標根本是無能為力的,例如:當你打開二三十個標簽頁時,cVim 插件通過快捷鍵”B“可以迅速搜索已打開的標簽。
請告訴我你用鼠標怎么找?依次點過去?呵呵!
當然,有的人就是只喜歡用鼠標,就是懶得花時間學習新東西,那就隨 Ta 去吧,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想要學習的朋友,最好的入門辦法就是立即動手,遇到問題怎么辦?前輩們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RTFM(Read The Fucking Manual!)。
所以你只需要記住一個命令:
:help
讀文檔
目前大部分文檔不是網頁就是 PDF 格式,網頁版的問題上一節已經解決。那么 PDF 文檔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其實絕大多數人對于 PDF 文檔的需求僅僅是閱讀,因此你需要的僅僅是一個 PDF 閱讀器,沒必要使用大而全的 Adobe Acrobat Reader。
這種情況下,你的選擇其實是很多的。如果是 Windows 電腦,我的推薦是 Sumatra(跟蘇門答臘島同名,但是作者表示并沒有什么關聯),這是一款開源免費、超級小巧、輕便快捷的 PDF 閱讀器。
選擇它同樣是因為它支持 Vim 的基本快捷鍵:
j:向下細微滾動窗口 k:向上細微滾動窗口
J:向下滾動半屏 K:向上滾動半屏
g+【數字】:滾動到“數字”對應的頁碼
更多快捷鍵
寫文檔
首先聲明一下:如果你必須用 Word 寫文檔,我除了能告訴你可以用鍵盤上的 PgUp, PgDn,Home,End,上下左右方向鍵外也的確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總之,早日脫離苦海吧。
如果不用 Word 文檔那用什么寫文檔啊?
這個世界的精彩之一就是永遠不缺多樣性。每個領域總有那么一小撮人,創造一個又一個優秀的產品,愉悅了自己也造福了大眾。
寫文檔領域至少有 Org,reST,Markdown 等優秀的純文本格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運用。
目前我認為最好的是 Org 格式,如果是個人知識管理用可以考慮。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需要與他人協作的,這種情況下 Markdown 格式更適合,因為 Markdown 有更多的網站和產品支持(例如,影響力較大的簡書、Github),因此也有更多的人使用。
Markdown 只是一種純文本的文件格式,要在本地高效地編輯它你還需要一個編輯器。專用的 Markdown 編輯器有很多,但是我沒用過,也不好推薦。倒是李笑來老師最近推薦了個 typora,我嘗試了一下感覺還不錯,目前是 Beta 版,免費的,估計正式版發布后會收費,這么好用的東西沒理由不收費。
而我自己用的是 spacemacs,做開發的朋友推薦用,因為它可以陪伴你寫各種計算機語言和人類語言的代碼,你不必因為有多語言工作的需求問題而不斷切換編輯器,尤其適合“全棧工程師”。
如果你已經用了瀏覽器的 Vim 插件以及支持 Vim 快捷鍵的 Sumatra PDF 閱讀器,那么學習 spacemacs 會稍微容易一點。 spacemacs 支持 Vim 和 Emacs 兩種操作方式。
你看,像 Vim 這種真正的好東西是可以不斷被復用的,學習一次受用一生。如果這樣的東西都不值得學習,那還有什么?
長大后學習每一個新東西跟我們小時候學習騎自行車沒什么不同,“摔跤”不可怕,每個高手都是從“菜鳥”練出來的,而一旦習得,你的能力將大大延伸。你想啊,不會騎車的小朋友只能在隔壁村耍一耍,而你已經可以滿縣城串游了。
可以肯定地說,初學 Vim 前幾個周一定是沒有用鼠標快的,而且你一定會感到沮喪、憤怒、害怕、內疚,相信我,每一個用 Vim 的人都是這么過來的。甚至每一種新東西的學習過程都是這樣的,有一個John Fisher轉變曲線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看完這張圖,該怎么做已經很清楚了。
其他技巧
另外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把文件名的第一個字母全都改為英文,那么就可以通過按一個字母快速定位想要找的文件,按下回車快速打開。更多的小技巧自己 Google 吧,光看一遍是沒用的,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強迫自己去用它,用多了它就屬于你了。
腰椎的問題
腰椎的問題著實不好解決,我能做的就是一個原則:能不坐就不坐。
例如,開會可以站著,看文檔可以站著,吃東西喝水的時候也可以順便站起來活動一下。
如果買一個桌上電腦支架,敲鍵盤也是可以站著的。
還有,上下班公交地鐵上,有座也不坐。
站久了太累是吧,那換個姿勢:靠墊往地上一扔,跪著。
跪累了再站著,如此反復,既保護腰椎,還能減肥。
也許有的條件在公司不具備,那至少回到家繼續用電腦的時候,可以按照這個方法做一下。
這些方法只是相對來講容易解決存在的問題,你如果以為這是一吃就靈的靈丹妙藥,那可能會讓你失望。一些痛苦和掙扎還是要的,但是當你想要放棄的時候再次看一下上面John Fisher的轉變曲線和下面這段話:
興奮、害怕…… 拒絕!
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壓抑…… 憤怒!
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 產生幻覺,逃離現實!
興奮、害怕、感受威脅、罪惡感、壓抑、漸漸接受、看到未來……繼續前行……
其實,只有第四條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最終沒有變化的話,就等于回到起點。人生很長,選擇很多,改變總是必要。于是,隨后還會反復遇到改變的機會和需求,但凡某一次選擇了第四條路之外的路,在其后的循環中就越來越傾向于難以走出第四條路…… 而反過來,每一次走出了第四條路,就等于給自己下一次選擇第四條路疊加一次成功經驗……
注:糾正一個李笑來老師文章中的錯誤:
原文中在引用該曲線時稱之為“庫布勒羅斯曲線”。但是我在查找該曲線的原始出處時,死活找不到。所以懷疑哪里搞錯了。然后用Google搜索“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發現幾乎都是指向John M Fisher。進一步驗證發現:
Google 搜索 John fisher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有1490萬條記錄。
搜索Kubler Ross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只有23萬條記錄。且所有頁面中關鍵詞 process 和 transition 基本無關聯。
由此斷定,確為李笑來老師搞錯了。
再次查看李笑來老師的引用圖,竟然哭笑不得地發現:圖片的左下角赫然寫著:J M Fisher!
希望此文能糾正過來這個錯誤的信息。
那為什么會牽連上Kübler Ross呢?實際上她的研究成果是一個稱之為Kübler-Ross模型的東西:
它描述的是人們面對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5個獨立階段(實際上也是態度的轉變):
- “否認”:“不會吧,不可能會是這樣。我感覺沒什么事啊。”
- “憤怒”:“干嘛啊,這不公平!這怎么可能讓人接受!”
- “討價還價”:“讓我活著看到我的兒子畢業就好。求你了,再給我幾年時間。我什么都愿意做。”
- “抑郁”:“唉,干嘛還要管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也沒什么意義了。”
- “接受”:“我沒問題的。既然我已經沒法改變這件事了,我就好好準備吧。”
Kübler-Ross模型確實跟John Fisher曲線有異曲同工之妙,又學到一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