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談一談關于懸崖邊的愛,我想用觀想的方式來進行,你們可以把眼睛閉上,然后從心靈里去感受你們的愛,是不是有時也會走到某個懸崖邊。
未被意識的良知里的愛。
什么是懸崖邊的愛?是一種靈性之愛嗎?還是一種和某人糾纏不清的愛,或者可以說根本就不是我們的愛?懸崖邊的愛是一種被家庭內在需求所驅逐的愛。這里的家庭指的是一個廣義的家庭。所以,這樣的愛大致上是一種盲目的愛,已經沒有所謂的靈性可言。他已經固定在那里
在我的看法里,這種愛已經固定在未被意識到的良知里,因為我們在家族系統排列里可以觀察到,家族系統被一股力量掌控著,而這個力量如同良知一般在觀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好讓我們遵守一定的秩序。
關愛所有的人。
家庭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同樣享有歸屬于家庭的權利,所以我們要帶著這份良知,善意的對待每一個成員,我們可以通過觀想來理解這一點。
我們想象自己的家庭以及里面所有的成員,并且去感受,當我們帶著善意對待他們時,是什么樣子?這份善意平等的對待所有的人嗎?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地位?我們有沒有特別排斥什么人,而是讓他們深陷在過去的泥潭里?
比如,只要想象我們父母就好了,他們兩個之中誰比較靠前,誰又比較靠后,現在我們可以把父母兩人并排在前面,用同樣的善意去面對他們。
然后我們再看一看父親的家庭以及母親的家庭,哪一個在前面哪一個又比較退后?我們在心里移動他們,把他們并排在一起,并且用同樣的善意注視著這兩個家庭,用同樣的愛對兩個家庭說:是。
現在也看一看其他那些連帶在其中的人,譬如我們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早先的伴侶,還有一些人因為他們的損失使我們或者我們家庭從中獲利,我們也看著他們。我們把他們和其他所有的人都排在前面,帶著同樣的善意,當然,在善意之中,我們依然保持適當的距離,每一個人都還是他自己,我們別無所求,善意只是一種態度。
還有一些人在家庭里是不是被提及的,有些人被引以為恥,而有些人則更是被視為罪犯或者是加害者,我們也把這些人和其他人一并并排在前面,用同等的善意注視他們
這份善意不帶任何的評判,他只是臨在,這樣一來這份善意就像是神的慈悲,一如神愛世人,如實如此,誤差無別,這份善意與那恒古以來未被意識的良知是如此相呼應。
牽連糾葛。
但會有這樣的情況,某些人被家庭排出在外,或者遭到家庭的忽視遺忘,或者被送走,被驅使離開,此時,這古老的良知會一種方式重建家庭的次序,他會找一個無辜的人,一個后代,一個孩子或一個孫子,甚至更晚到的后代,讓他或者她來代表那個被排除在外的人,古老的良知驅使這個后代往善意前進,但是這份善意并沒有被意識到,他或者她只是被恒古以來的良知影響,被推向善意,他們于是被迫表現得如同那個被排斥在外的人一樣,和他牽連糾葛在一起
這是一種愛的表現,可是這份愛不自覺的站到了懸崖邊,盲目的被推向另一股力量,因為這份愛基本上源于恒古以來未被意識到的共同良知,所以他不在僅止于個人的愛,但是從整體來看,那仍然是愛,被這份愛所影響的人處在一股愛的力量里,雖然他們沒有意識到。
覺知的愛
現在問題來了,這份愛有可能轉化為覺知的愛嗎?有可能轉化成為一個比盲目的愛更寬廣靈性的愛嗎?還是轉化成一個不再是站在懸崖邊的愛?
去感受自己的內在。我們是不是也被這種懸崖邊上的愛與某種方式操控玩弄?比如這種愛通常以疾病來表現或者表現為一種失敗的傾向,或者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再有把握,有時候是憤怒不安、悲傷或者失望,我們等待自己把這份盲目的愛升華到靈性之上,于是懸崖消失了,而愛會留下
優先序位
優先序位是未被意識到的良知遵守的一個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每個先到的成員比后來的享有優先序位,所以這個未被意識到的良知,不會要求任何一個后來的成員去承接前人的事務,可是正好后來的人往往喜歡去幫助前人。
那也是一種愛的表現,有種盲目的愛,結果總是一樣,會失敗,后果通常就是身體生病或者精神生病,抑或死亡。這種愛是盲目的,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界限。
盲目的愛
試著去感受,我們是不是也曾受至于這種盲目的愛,或者現在仍然被盲目的愛所限制?譬如我們是否會過多為長輩操心,他們比我們年長且偉大,我們的擔憂是否超出自己的能力。這種盲目的懸崖邊上的愛也時常發生在我們的工作場合,比如,當我們自己還不夠成熟而別人已經經驗豐富時,面對工作上需要幫助的時刻,我們會成為傲慢的犧牲品。
我們如何面對這種盲目?如何才能洞察他?就是要舍棄我們的自以為是,禮贊他人的偉大,承認自己的無力并且接納它。
進化之道
再回到今天早上我所提到的關于懸崖邊的愛,他如何以精神生病的方式呈現。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是靈魂療愈。
當我們一同觀想和體驗的時候,我們也走入了靈性的領域,或許也在其中化解了一些自我的束縛
這個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凈化之道,通往靈性的道路就是凈化之道。一路上我們把念頭一一放下,尤其是那些強勢的念頭
與道同行一段時間之后,我們會獲得一種安全感,什么樣的安全感?純然的信任,全然的信任,那就是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