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任何電影或者小說,當它改編自真人真事,擁有真實的人物原型,整部作品便多了一份厚重的味道。《血戰鋼鋸嶺》便是這樣一部電影。
? ? ? ? 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在鋼鋸嶺所在的沖繩島,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后一戰,也是最大的一場戰役。
? ? ? ? ? 戰爭之慘烈和殘酷,上一分鐘還在說話,下一分鐘就被子彈崩了頭;剛剛還趴在那里扣動扳機,轉眼便被炮彈炸沒了半截身子……一波士兵倒下去,更多的繼續奮勇往前沖。在殘酷、血腥、恐怖的戰爭中,人命微如螻蟻。相較戰爭結果、國家大義,士兵的生死存亡,也僅僅是一座豐碑上被悼念的名字,一段歷史上被記載的功績。
? ? ? ? ? 是這樣的嗎?不是。人道主義呢?人文關懷呢?救死扶傷呢?《血戰鋼鋸嶺》的主角戴斯蒙德的存在,就為這場血腥慘烈的戰爭注入了個體生命的寶貴感和珍視感。
? ? ? ? ? 在己方軍隊全部撤退后,戴斯蒙德憑著一己之力,在鋼鋸嶺上,冒著槍林彈雨,展開的對尚存一息的戰友的生死救援。在體力透支的時候,仍然不停的祈禱:“上帝啊,請讓我再多救一個。”在凌晨寂靜的鋼鋸嶺上,敵軍還在尸橫遍野中不斷的“掃蕩”“漏網之魚”。他已將自己的生命交與死神定奪,而不斷地從死神手上,奪回一個又一個奄奄一息戰友的生命。每一個在戰場上廝殺的士兵,他們的生命都不再微如草芥,戴斯蒙德就是他們繼續生存的希望。他就這樣靠著自己的雙手完成了不可思議的救回75個人的壯舉。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一邊躲著敵軍的搜查,一邊將戰友拖著、扛著、背著、抱著,一個個的通過繩索輸送到鋼鋸嶺下方的安全處。這是傷亡十余萬人的鋼鋸嶺,也是戴斯蒙德一個人戰斗的鋼鋸嶺。
? ? ? ? 他曾因拒絕拿槍而被質疑為懦夫和精神失常。但他堅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并以最大的勇氣和慈悲,踐行著他對國家的忠誠和他對人性的關照。在入伍之前他曾說過,“這個世界分崩離析,我想通過自己的力量一點點把它拼湊回來。”他這樣做了,克服萬難,包括嚴苛的軍紀、戰友的誤解和責難。始終堅持初心,珍視每一個戰友繼續生存的權利。在爭分奪秒轉運別人都覺得活不了的重傷傷員時,咆哮著說:“你怎么知道他就活不了了呢?”
? ? ? ? ?每一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的士兵,都是勇士。在炮火中不扛槍支只扛醫藥包的,又何嘗不是呢?他們與死亡的距離同樣近。他們都要克服同樣巨大的恐懼。在醫療救助的戰斗中,他甚至孤立無援、孤軍奮戰。但因為他的存在,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看到了生命的可貴、和平的可貴、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