曽奇峰:精神分析基礎課之25、26
1. 在科胡特的疾病分類學里面,自戀的精神病病理學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人格層面:自戀型人格疾患
① 抑郁
在中國,有8%~15%的人,曾經得過抑郁癥或正在罹患抑郁癥。抑郁,從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力比多或者攻擊性過多地指向自己,而過少地指向外界。治療的方向是讓這個人把力比多或者攻擊性投向到客體關系中間,這樣他就沒有抑郁的動力了。
② 對微不足道的事過于敏感
外面有一些風吹草動,在他的內心都會掀起滔天巨浪。
③ 有疑病的抱怨
④ 缺乏生活的風趣
他們可能沒有愉悅自己或者愉悅他人的愛好,在人際關系中間,主要是以利用別人為交往的前提,而缺少一些非功利的、在人際關系中獲得純粹的快樂的愿望。
(2)行為層面:以行為障礙為特征的自戀型病理狀態
主要特征包括:① 性倒錯;② 反社會;③ 成癮行為。常見于監獄犯人。
(3)關系的融合層面:融合饑渴型人格
傾向于與他人共生,要滿足人際交往中高度的融合關系,并且要求他人處在一個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距離上面。
(4)關系的逃避層面:逃避接觸型人格
非常需要親密關系,但在親密關系中,一旦受到一點點傷害,就會以完全的逃避與自我隔離來避免在親密關系中可能存在的危險。
2. 自戀實際上是一種"我把事情做得很漂亮,然后就產生了一種比較高的自我價值感",這是一種覺得自己值得被珍惜,值得被保護的真實感覺。而自體心理學實際上是在講自尊感,講自己是配得上XXXX的。
3. 納粹統治時期,德國人認為只有日耳曼民族是最高貴的民族,其他的民族都應該在這個地球上消失,這就是一種被夸大了的、病理性的自戀。
4. 科胡特的自戀理論來源于對新生兒的大量基礎性研究,嬰兒觀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5. 自我(ego)與自體(self)的區別: "自我"是自我、本我、超我這三個人格結構中的一部分;而"自體"指的是整個人。可以這樣理解,在地貌學的框架里面,自我=1/3自體。
6.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征包括:① 持續性的夸大;② 過度敏感;③ 缺乏共情能力;④ 自我夸大感,認為自己的問題是唯一的,且只能被特定的人所了解。
7. 自戀型人格障礙診斷的3個標準:
① 夸大的自我。自我能力沒有那么大,卻被想象的很大。夸大的方向,不僅僅是朝向非常好的方面夸大,而且也朝向非常糟糕的方面,比如 對自身的缺陷或疾病的夸大 。
② 唯我獨尊或唯我獨不尊,過于強調自我的唯一性。比如認為自己的處境是全世界最糟糕的,自己所患的疾病是唯一的等等。
③ 對贊美成癮。隨時需要別人的贊美,如果沒有,他可能要隔幾分鐘就把自己吹噓一頓,否則就感到活不下去。當他們對這種持續的贊美的供給感到信心不足的時候,就會遠離人群,這樣至少也遠離了批評。
8. 如果還出現以下特征,就表明這個人的自戀程度比較高,包括:
①對權力或者無限成功的潛意識幻想。巨大的幻想,有可能對應著低價值感。比如,一個人幻想當的官越大,表明這個人對周圍環境的控制感就越弱;幻想的榮譽越大,就表示這個人內心或者潛意識層面有對應數量的屈辱感、虛無感或者虛弱感。
② 在受到批評的時候,表現出暴怒。比如批評的強度是2、3分,暴怒的程度卻是8、9分。這是因為這個人持續處在力比多和攻擊性指向他自身的狀態中間,外界2、3分的攻擊,激活了他本身就有的6、7分的攻擊,這就使他表現出非常憤怒的狀態。
③ 見諸行動的行為。比如,對于社會的一些不公正現象,處于神經癥水平的人大多只是發發牢騷而已,就足以保持內心平衡了;但對于嚴重的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需要通過行動,通過攻擊社會,甚至殺人放火,才能夠平息心中的怒火。恰如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克爾凱郭爾所發出的那句永恒的疑問:"人啊,你到底是有罪,還是有病?"
④ 經常有比較嚴重的羞恥與屈辱的感受,與現實境遇不協調。當然,一個人有羞恥與屈辱感,至少意味著這個人的心理已經發展到了比較高級的水平。心理治療中完全不可被治愈的人,存在嚴重的超我缺陷,他們完全沒有羞恥與屈辱感,在生活當中可能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卻沒有絲毫的自責與內疚感。 《101種防御機制》的作者Blackman博士,說他研究了3000個對兒童實施虐待的犯罪分子,發現他們中間只有2個人有羞恥感、屈辱感及內疚感,其余的2988個人都是不可被治療的。
⑤ 在與他人的關系中間,利用他人,而不是為了享受人與人在一起的愉悅感。比如,認識一個交警以便讓自己在違規之后不受懲罰,認識一個醫生以便好好看病等。
⑥ 缺乏同情心。看見別人受苦受難,卻沒有絲毫的悲憫之心。連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情,都絕不會做。
⑦ 對他人的過度羨慕或嫉妒。無視自己好的或者幸福的一面,而過度關注別人在享有什么樣的好日子。
⑧ 對某人或某事,過度理想化的、偏見的感受。使自己處在一個把別人高度理想化,并且通過跟那個人的接近,而使自己遺忘因為自身的不完美所引致的屈辱感。從動力學的角度來說,把他人理想化,是為了攻擊做準備的。因為他人永遠都沒辦法滿足自戀者內心里的完美要求,如果他人不能滿足而又離自戀者太近的話,就可能會使之自戀受挫。
9. 人們追名逐利,在名利錢權里穿梭打滾,不過是為了滿足兩個終極的幻想:
① 通過我的努力,我讓自己變得如此特殊,以至于我犯下錯誤,卻不受懲罰。這是權力到達頂峰的象征。比如皇帝為自己頒下"罪己詔"。
② 我讓自己如此特殊,以至于可以長生不死。
10. 一項針對從業20多年的老醫生與從業3、5年的年輕醫生之間的研究發現,二者的治療效果差不多,并不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前者技術嫻熟但漸漸喪失職業熱情,后者技術青澀但飽含職業熱情。
另一項研究發現,同一個學派里面高手與低手之間的差距>不同學派之間的高手差異。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某個行業里待了很久之后,其學派的特征就會越來越淡。
11. 一些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會把治療師體驗為他自己的延伸,其典型反應就是這個病人要求治療師做出即刻的反應,比如要求治療師承認自己的特殊性,“只有你才能治療我 。 ”治療師如果據事情回答,病人會感到不舒服;如果保持沉默,病人會變得非常的粗魯和暴躁。這其實是一種嬰兒般的狀態,病人無法根據他人的反饋,來增加自己對自己的了解。
12. 當我們對人的發展有一個連貫的認識之后,會發現: 成人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在嬰兒身上觀察到,沒有什么行為是成人所獨有的。
比如,成人在一段親密關系破裂之后,所體驗到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感,實際上是嬰兒時期被拋棄之后、活不下去的感受在成人身上的殘留。成人需要記住兩點:
① “我已經不是嬰兒。即便沒有任何人幫助,我一個人也可以好好地活下去。 " 不同于嬰兒,如果沒有媽媽給他喂奶,嬰兒就活不下去了。
② 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應該具有讓別人幫助自己的能力。在親密關系中間,我們很容易退回到嬰兒般的狀態,即向對方投射這樣一種感覺:“沒有你,我活不下去。 ”當這段關系受到威脅的時候,就真的會有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覺,一旦失戀就仿佛生命也隨之結束了。
入選主題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