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縱情,有時縱酒,有時提刀,有時提筆。生死之間,一瞬間而已。生又何妨,死又何妨?是為自銘。”古龍自署
“本名熊耀華的他,豪氣干云,俠骨蓋世,才華驚天,浪漫過人。他熱愛朋友,酷嗜醇酒,迷戀美女,渴望快樂。”
當我第一次看到倪匡寫的這段訃告,頓感心中戚戚,古龍其人,如在眼前。
我從初中開始看武俠小說,那個時候我只把古龍看成一個很一般的武俠小說作家,那時候我喜歡的是文筆優美、設定無比接近歷史、人物從傻逼到牛逼成長、招招式式都有名的金庸和梁羽生。
因為那時候我總覺得古龍的小說描寫太過簡潔,心中老想著這廝為了賺稿費愣是把小說寫成詩也太不要臉了。
因為那時候我只有十多歲。
每個人都有十多歲的時候,可是十五歲、十六歲、十七歲、十八歲,每一歲都會過去的,就像初戀也總會過去。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過去的,從這個階段到那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思想成熟轉變。
所以到了我生命中某一個階段時,我忽然發現我最喜愛的武俠小說作家竟然是古龍。
可是我最不能原諒的,也是古龍。
李尋歡把自己最心愛的人讓給所謂的好兄弟龍嘯云,委屈求全,遠避關外,但始終割舍不下,十年不見林詩音卻十年為其雕像,歐陽瑩之先生評其為“矯情做作”,不無原因;
阿飛天資卓絕,卻一度為林仙兒所誤;
傅紅雪更是莫名其妙地背負起深仇大恨,一出生便頂著山大的鴨梨;
這些人的種種糾結與不幸,其實是古龍自己內心的拖泥帶水,“其實,古龍一直解不開他內心的困結。他那不足為外人道的童年身世,他與自己親長之間的情怨糾葛,他與異性之間數不完的離合悲歡,他那已經天各一方的妻兒骨肉,他那永不饜足的欲望追逐……仿佛形成了一個交互加強的“業障輪回”,使他的心情永遠不得安寧。”
正是因為心中的不快意,所以他狂熱的追求友誼,追求美酒,試圖借由友朋環繞的熱鬧,與酒酣耳熱的快感,來紓解他內心的壓力,不幸的是,大部分朋友無法真正了解他,而酒精終究無情地吞噬了他的健康,甚至奪去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