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曾曉欣導演執導的懷舊情感劇《我們的八十年代》成功地在熒屏掀起了一輪懷舊風潮。該劇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背景,以一組組清新唯美的鏡頭呈現了那段青蔥歲月里帶有時代標簽的事物,讓從那個年代走過的人們得以重溫極具理想主義色彩的八十年代。《我們的八十年代》聚焦于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某化工廠的一群血氣方剛的青年工人,重點呈現了他們之間的兄弟情、師徒情以及青年男女間純美的愛情,深度還原了特殊年代里小人物們的精神狀態和情感歷程。
觀眾和網友們紛紛表示,雖沒有快餐和娛樂,但那個時代的工人情誼更顯誠摯和珍貴。除此之外,我認為劇中以丁惠茹為代表的女性角色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劇中綽號“小寡婦”的丁惠茹是一個有著悲劇性宿命的角色,初戀留給她的是未婚先孕和戀人自殺的創傷。自此,她背上了“風流女人”的罵名,平日里總有人在她背后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她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心靈也飽受煎熬。隨著時間的流逝,丁惠茹慢慢愛上了車間里的青年工人段玉剛。這個男人肯為她出頭打架,對待她像待親妹妹一樣好。可是在丁惠茹鼓起勇氣向段玉剛表白時發現原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對方早已心有所屬。一開始,她萬分痛恨段玉剛愛戀著的滿曉星,感到迷茫而痛苦,行為上也一度變得不可理喻。但是后來她漸漸釋懷,真心誠意地撮合段玉剛和滿曉星,希望他倆能走到一起。其實,在丁惠茹的生活中根本就不乏愛慕者,段玉剛的徒弟聞安和大師兄鄭伯濤都對她情有獨鐘。然而,丁惠茹是一個為情而生的癡情女,她比任何人都渴望真正愛情的降臨。其間,丁惠茹一度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在一次被誤解和謾罵的事件中,她終于不堪壓力,以撞大卡車的方式自殺企求得到解脫。所幸的是她被及時地送往醫院并被救了過來。漫長的歲月里經過時間的淘洗,丁惠茹終于找到了情感的歸宿,愛上了一直鐘情于自己的鄭伯濤。但是在她即將迎來自己的幸福的時候,卻再次宿命般地被卡車撞倒,最終香消玉殞、魂歸離恨天了。
丁惠茹死了,結束了她那短暫而不幸的一生。在這個人物身上承載了太多辛酸、太多無奈。世俗令她從來不敢抬頭挺胸地做人,她一直背負著心靈的十字架。因為流言不僅能把人中傷,還具有致命的摧毀力。我們不禁要問,緣何女性的生存這般艱難?在丁惠茹身上所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特殊年代里的女性的宿命,它對當下也有啟示性意義。面對勢力無所不在的男權社會,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在某種程度上永遠是犧牲者。她們處于“失語”的狀態,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一直隱沒在“歷史地表”之下,無從言說。正是如此,身處歷史和現實的夾縫中的女性們以出走的姿態隨時準備逃離著,她們一次又一次地放逐自我,卻終究找不到真正的靈魂棲息地。或許“何處是家園”是個永恒的命題。
劇中的丁惠茹葬身車輪之下,仿佛在證明天地間有一種惘惘的威脅,神秘而恐怖地主宰著這個世界。是冥冥之中那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輕而易舉地扼殺了這如花般綻放的生命嗎?非也,人言才是最可畏的。劇中的女人消逝了,但那縷輕靈而沁人心脾的女人香久久縈繞,不肯散去。她們以高蹈的姿態與世俗對壘,遺世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