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多人都把賺錢的多少當作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社會上也充斥著這種成功觀:企業能上市是衡量商人成功的標準;片酬高是衡量演員成功的標準;甚至價格貴也是衡量一個商品成功的標準......這雖然是一個誤區,但卻是被一般人奉為圭臬。因為普通人實在沒有時間沉下心來去研究別人為什么能賺錢,去關注別人背后的付出,于是乎認定“錢多”者就是這個世界的佼佼者。
? ?而對于旁人眼中的“賺錢”多的成功者而言,他們感觸最深的應該不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賺到了錢,他們會覺得賺錢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因為在賺錢之前,他們已經具備了某種能力,或作了某種正確的選擇,抑或結交了某個人。用佛家的話來說就是:因果不虛,賺錢只是“果”,之所以能賺錢,是因為種下了能賺錢的“因”。
? ?我們可以挑取幾個例子來佐證這個觀點。
? ?商人馬云之所以能成為某一時段中國首富,因為他決定從師范大學的老師隊伍里跳出來,而有一次出國之后認識到了互聯網,從而下定決心加入互聯網行業,加入行業之后從做黃頁選擇做淘寶,之后歷盡千辛萬苦而堅持了下來。
? ?歌手周杰倫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從小學習了鋼琴,始終懷有一個音樂夢,即使在參加歌唱比賽被淘汰后,依然不改初衷,在一間小單間里堅持寫歌,彈琴。甚至為了更近的接觸夢想,而加入吳宗憲的唱片公司打工,最終被吳宗憲發掘出來,出了第一張唱片。
? ?導演李安曾經有6年的時間閑賦在家,沒有一分錢收入,帶孩子買菜,靠老婆賺錢養家。期間也有無數次被周圍人打擊,勸他改行。但他依然初心不改,堅持劇本創作,如今,奧斯卡的小金人,他家里擺了三座。
?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即使在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發生。而他們之所有能成為行業翹楚,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成長,一直在朝著夢想邁步,有時候可能走得慢一點,走得費力一點,但是始終沒有改變前進的方向,當機緣成熟的時候,成功和名利自然而來。
? ?本人之所以今天想寫出這個主題,也是因為有感而發。2001年從學校畢業之后,期間至少有將近10年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自己擅長做什么,十年間輾轉去了全國很多地方,也從事了很多行業,雖然這些年沒有賺到錢,但是沒有自暴自棄,一直在成長,我始終相信總會有一個機會等著我。終于在2010年我和朋友成立了一家策劃公司,專門為美容企業和建材企業從事會議營銷策劃,我在之前10年積累的東西全部用上來了:因為堅持看書寫作,能寫活動策劃方案;因為做銷售培養了口才,不光能做會議啟動培訓,還能做主持;因為堅持吉他和魔術,主持的時候還能登臺表演節目;因為去過很多地方,接觸過很多人,我與人交往時的親和以及大度讓客戶們倍感舒服。所以公司做得不錯,不到三年時間就買車買房,組建了家庭。現在在一家年銷售過億的企業負責商學院的運營,其實也是自己之前積累和擅長的領域。
? ?我相信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只要靠的是自己白手起家,都會有一段這樣的成長歷程,這段歷程是最寶貴的財富,比你現在的車子房子甚至存款更重要。你現在擁有的一切,萬一有一天失去了,但是你有了“能得到這一切”的能力,它是不會消失的,甚至假以時日,它會讓你失去的一切重新又回來。
? ?所以,無論處在任何時間,都要告訴自己,自己能否成長比什么都重要,天生我材必有用。如同一棵樹苗,只要不斷的朝著陽光,不斷的吸收雨水,不斷的向上生長,總有變成參天大樹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