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年齡大了,不再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做到一切,看問題的態度也慢慢認為一切都帶有一定的隨機性,沒有絕對的一定成,也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其實大家會發現看現在很成功的那群人在介紹自己經驗的時候,都會帶有很大很大的感恩成分。常老師現在特別特別認為做成一件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運氣和機遇,有時候這部分因素還很大。當然保研也不例外,如果一個學生認為保研成功全部就是靠硬實力,我是不信的,所以常老師也不喜歡,保研成功的孩子把經歷或者經驗當成真理一樣也是不太好的,當然絕對不否認參考價值。由于各個院校的保研夏令營招生簡章都陸續出來了,今天常老師在這里簡單與大家分享下談談保研的那些硬性和隨機性。
一、保研的硬性
一般夏令營和保研的招生簡章中都會列舉出一些所謂的硬性規定,由于學校研究生院整體上會出一個總綱,各個學院在不違反大的原則上,又會給出院系的夏令營招生簡章,因此雖然同一個學校,不通院系對學生的要求還是相差很大的。一般的硬性要求如下:
1.本科出身
這個同學們都清楚,比如北京某著名985高校在篩選學生的時候,就把學校級別按照C9,985,211,是否國家重點學科,國家學科排名等作為一個很大的比重進行加權形成客觀分作為是否入營的重要參照。而且這個會直接影響下面的幾項硬性要求。
2.成績排名
由于學校級別不同,對這個的硬性要求具體的也不一樣,比如上海某著名財經高校,對北大清華的基本上沒有所謂的排名要求,對自己學校的跨專業也不做其他要求,但是對一般的985會要求前20%,對211要求前10%,對雙非的要求前5%或者直接全部拒絕。還有一些學校對985的學生甚至連報名截止時間都不做要求,只要在夏令營舉行前報名參加都可以。這些學校之間爭奪生源的一種手段,跟現在各大高校到處搞招生宣講會本質上是一樣的。就這個問題,常老師其實很不解和不滿的,然后一次跟清華經管的一個老系主任聊天的時候就咨詢了下:為啥對出身要求這么嚴格,一些雙非的學生能力也很強,這樣一弄,人家連入營表現自己的機會都沒有,豈不是很不公平嗎?結果老教授也一臉冤枉地說到:這個真不是學校能決定的,教育部在評估研究生院質量和實力的時候,生源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所以我們也沒辦法。
3、英語成績
其實當年保研的時候一直理解不了為啥對英語要求這么高,都了研究生和博士后才知道,是真的英語不好,寸步難行,這句話是當年香港城大的導師(很牛的IS系主任)對我說的,因為你會發現基本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英文的。文獻、論文、經典參考書等等。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整體還是偏低的,同學們這里面一定要注意,有些院校會規定英語六級、六級450,480等等,但是具體到每年,根據報名學生的多少,會有新的內部規定,比如還是北京某著名985高校,由于報名的人數太多,篩選起來太麻煩,就直接把內部的六級成績定在550,老教授還抱怨為了一個不是一般親戚的孩子英語成績539去找院長,然后院長很暫定截鐵地說:肯定不行;當然還會有一些比如雅思、GRE、托福成績等也都是很重要的。
4、專業學術思維
把這個放在這里可能很多學生不理解,但是是真的有很多學生比如會計出身的,面試的時候基本上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會計或者財務管理是研究什么的;很多學生回答的吞吞吐吐。我認為你想去這個學校這個專業,不論你是跨還是沒跨,了解這個專業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思維,是對導師也是對這個專業基本的尊重。有些學生也許會反駁,老師我保專碩,專業和學術思維也那么重要嗎?君不見光華的專碩報名系統里直接要求你提交一篇學術論文嗎?之前帶學生去北大面試的時候,主面老師第一個問題就問:你感覺環境經濟學主要用了經濟學里的哪些理論和研究方法。當時學生講了一大堆環境的問題,壓根就沒有往經濟學思維方面去想。其實常老師也沒學過環境經濟學,但是經管的學生或者學過一點經濟學的同學都會知道,環境經濟學肯定主要涉及的是經濟學里的外部性問題,那牽涉到外部性問題很重要的需要去解決的就是外部性造成的成本和收益如何準確地計量。任何個人的任何一項行為都會產生兩種成本和兩種收益,給個人帶來的和給社會帶來的,只要兩種成本,兩種收益不完全相等,肯定就會產生外部性,那么市場在配置資源中就是失效的。我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也經常提到這個理論。所以懂得要保研的基本專業思維,融入到生活實踐中去,比說一些空大虛的話肯定是好多的。導師真不傻,而且咱們保研的學生都是很優秀的,聰明人與聰明人打交道最有效率的就是:坦誠;因為都太聰明了,所以隱瞞和不坦誠都是低效率的。所以保研的時候盡量實事求是,不要小聰明,要大智慧。
當然最后還有很多科研論文、競賽成績等等一些特別有分量的東西肯定也起很大作用,但是就不那么硬性了,這里常老師就不多說了。
5、保研過后
這點也是比較可怕的,很多學生在保研成功后認為一切都結束,可以好happy一下了,但是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在入學的時候,不少學校會有一些硬性要求比如成績排名不能跟申請的時候差別太大,畢業論文比如良好以上,不然取消資格等等。所以后續還是有不少問題需要關注的。另外還有就是不少同學保研結束后,立馬加入導師的研究小組,上導師指定的課程,參加組會,參與匯報,也有不少同學積極參與了實習和規劃。所以規劃好保研后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
二、保研的隨機性
1、往事不堪回首
上面老師也講了很多保研肯定是有一定的隨機性和運氣的,比如說,上一屆的第一名去了北大光華,不能確保這一屆的第一名也一定能去。另外就是不少學生抱怨第一名的沒入營,第三名的卻入營了,然后就認為這是這個學校的偏好,不要第一名的等等各種陰謀論調。事實情況可能是,那么多簡歷不可能都是一個導師來篩選,然后就分批給四五個導師,每個導師的偏好和看重點肯定是不一樣的,還有只所以有保研這種形式,本身就是考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下一個不要第一名的結論是不負責任的。
2、不可思議
去年在帶學生的時候,九月推免的時候,有三個學生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北京某985第二名,山東某985第一名,上海某著名財經院校王牌專業第一名,在整個夏令營中竟然沒有拿到一個offer,當時我是很震驚的,幾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參加了,卻空手而歸,這個現象促使我去研究下這三個學生,結果就發現第一個學生,性格比較懦弱,缺乏主見,任何事情都是猶豫不決,特別容易受師兄師姐意見的搖擺,自卑,認為自己做不好。第二個學生,專業知識扎實,也有幾篇論文,但是就是問任何問題,只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回答,而且很容易就回答偏,我當時對他的建議就是:你怎么想不重要,關鍵是導師想你怎么想。糾正這個花了很長時間,簡單的說就是思維特別僵硬,不懂的靈活變通。第三個學生,學術能力很差,這個真的很差,經管論文寫的跟中文論文是沒區別的。所以導師最關注的考生的三方面能力:專業思維,學術規劃,實踐能力。至少要有一方面特別優秀。
3、我的感悟
最后說一句我經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心存敬畏,心存感恩;任何一個學生,不論多優秀,在保之前,都不敢確保說一定上,所以對萬事萬物多點敬畏之心肯定是好的,另外成功之后感恩之心肯定是有的,感恩自己的努力,感恩別人的幫助,畢竟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呀。沒有絕對的難,也沒有絕對的容易,凡事做則易,不做責難,認定目標,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