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代鴻儒楊絳先生去世,很多人在朋友圈悼念,就像前不久《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去世一般,那么多人在朋友圈點蠟燭,在發悼文微博,當時我也不免跟風虛榮了一把,急不可待地拍照自己書架里沾滿灰的《白鹿原》,放進朋友圈,以資證明自己是陳大師的忠實讀者,炫耀自己的文學修養——天知道我每次讀到前面幾頁就合上了書,因為看過了電影,知曉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悲歡離合,明白了人物的性格和彼此的牽扯羈絆,懵懵懂懂理解了作者和導演對于整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東西,所以便把原著仍在一邊,像一頭伺機而動的卻又愚蠢的狗,一旦發現可以標榜自己的機會,便快準狠地撲上去,向周圍零零星星的看客顯擺自己!而這周圍的看客就像是狗的主人一樣,早已洞悉狗的小心思,內心充滿了嘲諷的聲音!
可是,自欺欺人的人往往最不自知的是:當他以為自己能夠獲得掌聲和贊許的時候,那用來傍身的籌碼早已被看穿不過是叮當作響的幾粒銅板,還要四處作揖露出討好般的賤笑:看,我有資本,帶我一起玩吧!
所以說,朋友圈是個好地方,好在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炫耀自己的滿足感,從曬靚照,曬生活,曬孩子,曬學識,曬資源,曬人脈,到發廣告做微商……無一不能找到自己的G點,達到精神上的高潮!有人配合,點幾個贊,有人不屑,手指一滑,便過去,配合的人自愿或非自愿的與你在精神上媾合,被忽略沒人理會的朋友圈只好默默被刪掉,當作沒有發過一樣!但不管是點贊過百還是無人問津,都不過是一場空虛的自慰,完事后只剩無盡的落寞,那些很久以前發過的朋友圈便是自慰后遺留的體液——不翻朋友圈,你他媽還記得自己去年發過什么矯情的雞湯?
就像是一個舞臺,大家爭相表演,唯恐落后,用P過的照片,斟酌了好久的一句雞湯,反復編輯過的段子來粉飾自己,個個都想成為舞臺的焦點,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掙得一絲華而不實毫無意義的存在感!
可是,生活總是空虛的,有那么多人并沒有熱鬧的人際圈子,沒有充實而忙碌的生活,沒有清晰條理的目標,沒有堅韌自律的認知,只好別無選擇把所有的精力都寄托在了朋友圈,營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幻象,欺騙別人很難,但欺騙自己,卻是一件再也容易不過的事,不需成本的事,誰都樂在其中!
周沖在《我們為什么厭倦朋友圈》一文中這樣寫到:
一座座的孤島,在朋友圈的聯結下,成為一片片的陸地。
這種幻覺讓我們安全,也讓我們沉溺。誰能拒絕暖烘烘的群體感呢?人是群居動物,本能的熱愛人多勢眾的權力放大感,恐懼被排斥孤立。一個人,沒有同類,放在聶隱娘身上,是美與詩,放在自己身上,是窘境與敗局。
所以,當有人開始洞悉這種游戲規則,嘗到在朋友圈被人簇擁的快感,慢慢地也開始輕車熟路在朋友圈夸夸其談,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我看來不過是由許多個漢字組成的一些不明所以的句子,卻能讓好多看客如墜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卻連連叫好點贊不斷,當看客散去,剩下的,卻只有滿地的瓜果皮,我覺得這種感覺與其說是被圍殲,不如說是被圍奸!
我有一個非常非常珍視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圈對我是屏蔽的,我從來沒有質問過他為什么這么做,他也從未主動提及這件事,彼此心照不宣,你懂我知,在朋友圈以外的地方溝通感情的時候,非常的坦然,也更加真誠相待!他知道我是一個內心細膩敏感的人,所以,不開放朋友圈,對我而言,是一種保護和尊重!我也非常理解對方的做法,因為自知情緒的不可控與思想的不成熟,所以沒有任何怨言與不爽!
正是因為這種互相尊重和包容,才讓我們的友誼不被朋友圈所摧毀:沒有猜忌,沒有攀比,沒有依附,沒有窺探,沒有監視……這讓我們彼此都感到輕松自在,友誼也更加和諧持久!
當大家都開始意識到朋友圈不過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時,并沒有什么大人站出來指出真相,虛假的環境待久了,竟然也變得習慣而自覺理所當然,仿佛當被質問的時候,沒有誰愿意去打破這種既定的和諧:吶,都是這樣做的,跟著做就對了,存在就是道理!
而我,今天閑得蛋疼,就想著要么假裝一下那個人群中的小孩兒吧!從書柜中抽出楊絳的《我們仨》,彈彈灰,裝模作樣的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