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到17年年初,我一直覺得知識付費是騙人的東西。網(wǎng)上免費的資料那么多,電子書紙質(zhì)書都那么便宜,為什么要去報課程,去聽各個平臺的每天一本書呢?
我甚至覺得知識付費這個詞,都是為了騙用戶的錢,而編造出來的一個聽上去高端的詞匯,其本質(zhì)就是花錢買二手知識。
但我一直很欣賞的一個作者,一個非常聰明的聰明人,卻一直在參與付費這件事兒,甚至理解并融入了知識碎片化的時代。我自認沒有他聰明,所以我開始對自己的觀點有了一絲絲懷疑。
這個作者雖然聽那些語音課程,語音講書,但他的知識仍然是體系化的。甚至我覺得這些碎片化的東西,反而提升了他學習的效率。
而那個時候,我并不喜歡得到app,也不喜歡羅振宇這個人。尤其是他的長相,覺得看面相就是一個奸商。我對這一系列新東西,都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
我對知識付費開始改觀,是因為加入了慈懷讀書會,成為了每天一本書的簽約作者。
寫稿的時候,我并沒有想普度眾生,傳遞知識,只是想賺稿費而已。但當?shù)谝黄寮浿瞥梢纛l,并發(fā)表出來之后,我看到留言區(qū)有許多人在講自己的收獲,許多人說自己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興趣,我突然覺得這些東西是有價值的,不是值錢的那種價值,而是真的對別人有幫助的那種值。
隨后我又鄭重地看了一遍撰稿要求,里面有幾點,一是開頭要告訴讀者這本書的實際價值,二是要條理清晰的把書中精華呈現(xiàn)出來,三是要升華主題,分享自己對這本書進一步的思考。
我以前想當然地認為聽書就是聽別人嚼爛的饅頭的,但是忽略了撰稿者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忽略了他們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把原本晦澀難懂的書,講給了那些看不懂書的或者沒時間看書的人,讓更多普通人收獲了知識。
我是一個寫手,對于書面式的表達非常擅長,再加上閱讀速度快,所以很難理解普通人讀書困難,耗時長,且讀完就忘的困擾。
今天我發(fā)給網(wǎng)友沈夢溪一個文檔,這個文檔我?guī)追昼娋妥x完了,他卻讀了一個半小時,而且還沒記住什么。我突然意識到,我對于聽書的偏見,其實是對這些讀書慢還記性不好的人的一種歧視和傲慢。
我從前不覺得自己傲慢,哪怕夏神總是說我買慘式炫耀,哪怕沈夢溪說我因傲慢得罪人而不自知,我都沒覺得自己傲慢,我甚至還覺得自己對所有人都很謙和。但事實上我就是傲慢的,滿懷清高與偏見,討人厭而不自知。
聽書,其實對于有閱讀障礙的人來說,就像是近視者的眼鏡一樣,把他們獲取知識的效率,提升到正常水平。另外,聽書其實是一種對于信息的篩選。在二十分鐘的音頻里,你可以決定把這本書買回來好好讀下去,還是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