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看臺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時,女主程又青提出了關于初老的五十個癥狀,那時候不以為然,今天想起翻來對照,五十個癥狀,目前中招24個。比如:“越來越不喜歡改變【已經習慣的習慣】”,現在的我,如果想培養一個新的習慣,至少傳說中的21天習慣養成往往是不夠的,重點是很多時候都不想再去改變;比如:“開始關心商品成分、制造商以及賞味期限”,現在用化妝品,護膚品,還有一些飲食,除了關心價格似乎更關心成分,好在現在網絡方便,公眾號、小紅書各種分析對比;再比如:“KTV熱門點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會唱”,現在很火的TFBOYS,我一首歌都沒聽過。再比如:“不知不覺,隨身攜帶溫水壺和牙線棒”,之前微博的某個名人的保溫杯一下子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而我呢,是在生產之后再也不喜歡喝冰水甚至是常溫水了,哪怕是炎熱的夏天,開會都盡量不喝礦泉水,保溫杯絕對是日常必備。……現在每天的上班路上,我很喜歡聽梁東和吳伯凡的《東吳同學會》,他們以60、70后的睿智來談當下的熱門話題,他們也喜歡在節目中感嘆下自己年齡這回事,連00后都開始注重保養了,我們這群似乎已經不再年輕的人該怎樣去正視年齡這回事呢?
關于年齡,比外表更重要的,其實是心態。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敢于去嘗試和改變。在這一點上,我喜歡的演員張曼玉最是拿得起放得下。今年的她已經53歲了,最近一次出現在觀眾視野里,是去年她上了謝霆鋒的綜藝。我基本不看綜藝節目,那檔節目我也只看了張曼玉的那一期。她帶著謝霆鋒去坐紅色巴士,一起自駕,一起買菜,一起涂鴉。看著她明媚的笑容,你會忘記這已經是五十幾歲的女子,她的青春活力是由內往外散發出來的。毫不遮掩,毫不做作,甚至大膽嘗試理發師角色,給路人理發。在她身上你看到了對生命的熱情,無關年齡。
上周末,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我的爺爺奶奶已經八十幾歲了,身體不算太好。但是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己打掃清潔,哪怕每天只有精力做一個角落的清潔。自己出門買菜,也許每次只能帶回一點食物,大不了多走幾趟。堅持看新聞和報紙,盡管已經很費力了。但是他們卻從未因為年齡而拒絕與時俱進,奶奶會用智能手機聊微信,甚至還能通過微信給小寶的比賽投票;爺爺會嘗一嘗三文魚和新式的膠囊咖啡,跟我們講述以前第一次在解放碑的心心咖啡廳吃西餐的場景。那天晚上分開之時,爺爺傷感的說,感覺這一輩子還沒做過什么事,聽后我很難過。爺爺的這一生怎么能叫沒做什么事呢,他這輩子都獻給了醫療事業,病人依賴他喜歡他,而家里有個頭痛腦熱,第一時間就是咨詢他。哪怕現在,也經常有病人上門找他,而他總是耐心的分析解答。我對醫生的所以好感其實都來自爺爺奶奶,還記得以前放寒暑假在爺爺奶奶家,他們都吃得很簡單,因為一吃完,還要去醫院上班。如果我沒在,他們基本都吃食堂。我生病都是經常都是奶奶在家里幫我輸液、扎針。他們的一生,在我看來充實、有意義,可他們自己卻不知。可能就是這種不自知,讓他們在現在還在盡可能的學習新知識,接觸新鮮事物。看著他們,我并不害怕衰老,因為我相信遺傳基因呀。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七老八十的時候,我應該也是這樣吧,因為年歲而淡然,也因為心態而好奇。
即將到來的2018,是我即將邁進三十歲的一年。我準備給自己的to do list上列上一些新鮮的嘗試,在大部分一成不變的日子里,穿插一些有意思的嘗試和體驗。年齡增長了又怎樣呢,嘗鮮、記錄、分享,不看雞湯文,但是也要嘗試打雞血的人生。瀟灑姐在今年的趁早party的主題演講題目是《想象要狂野,預言要自證》,我覺得我可以以此預言一下我即將開啟的2018。
p.s
今天工作午休起來,看到了余光中老先生去世了。第一時間,腦袋有點懵,然后想起他的《鄉愁》。他這一生都生活在他的“四度空間”里,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有遺憾,有念想,愿在另一個世界了,再也沒有鄉愁。余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