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以明丨《齊物論》章三

《莊子》解,每章一讀。

文: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近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于彀(ɡòu)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解:

上章末提到,莊子對人類“莫之能止”的盲動感動悲哀。他探問背后原因,卻沒有深刻建樹,只能歸結出“成心”對人有重要影響。而這個“成心”非他所發明,它早已為世俗認可。(“愚者與有焉。”)莊子本人追求“獨且無師”,如何破除成心是他致力的方向。

成心生是非,是非無定。莊子進一步推出“言未定”。在言的問題上,他提出兩組“是否”疑問:一問是否有言,二問言與彀是否有別。這里有待區分兩種“言”,一是本真之言,二是是非之言。以是非之言論,無言;以本真之言論,有言。以是非之言論,言與彀有別;以本真之言論,言與彀無別。

本真之言和是非之言有何區別呢?莊子以道比之(可見“言”的地位)。與是非之言、本真之言相對,道有真偽之道、本真之道。在“是非”與“本真”之間,莊子用了一個“隱”字。“隱”不是消失,而是藏起來了。莊子沒能把“隱”的深刻處充分揭示出來。

“往而不存”“存而不可”是莊子對道、言自“隱”的另一洞見,但他沒有說下去,沒有認識到道、言的在世(人)形態即是“往而不存”“存而不可”。

文: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故曰莫若以明。

解:

上面兩段集中討論了彼、是相因的道理。彼不單是彼,它還是是;是也不單是是,它還是彼。以生死為例,說生時,一定是照著死而言;說死時,又一定是面向生而說。

面對彼是相因的困境,莊子倡議一種“樞”的視野。什么是樞呢?先以彼是為例。彼是好比線段的兩頭,人位于線段中間,只能朝兩頭中的一頭看,要么看到彼,要么看到是。但樞不一樣,樞是放在線段中間的圓盤,你站在上面,自由轉動,不但能看到彼是,連彼是以外的天地也納入其中。

這樣開闊的視野當然不會再局限人于彼是的爭論了。莊子將此般方法、境界稱為“以明”。(本章第一部分已經提到)

但“以明”真的“明”了。且看更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莊子內篇七篇,是一個系統的道體的論述,從逍遙游的物化,人化,神化的開篇,怎樣解脫物質的控制,進入齊物論的深沉分析...
    玄中山人閱讀 4,445評論 2 19
  •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并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
    黑鴻升閱讀 53,521評論 0 12
  • 文章結構 1.由天籟引出“一切自取”:人籟——比竹;地籟——孔竅;天籟——自取。 2.由“自取”列舉出人為外欲困擾...
    295442de7134閱讀 1,110評論 0 5
  • 很矛盾,判斷不了那種感覺。 我能感受到初次見面時,他留在我后背的目光,不灼熱但時間夠久,如果說這一次證據不夠的話,...
    野有蔓兮閱讀 317評論 0 0
  • 車站吵架一別之后,夢婷和亮子一直沒有聯系。離別當晚,亮子打了一個電話給她,夢婷拒接了。第二天亮子發了兩...
    微微風吟閱讀 475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