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獨立影評團影評。評級三星:★ ★ ★非常推薦, “ 一定要去電影院觀看它,錯過了它你會后悔的。”
文/劉教練
昨晚終于看了《老炮兒》。開場平淡卻親切,中間峰回路轉,結尾高潮迭起卻戛然而止。從觀影感覺上來講,確實非常過癮,但我有個壞毛病就是遇到這種類型的片子,總會一邊看一邊思考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看過后心里卻沒那么暢快。
今天看虹膜的影評,說雖然“熱血”經常出現在《老炮兒》的影評中,但它不是一部讓你疏泄放松的電影。我也有同感,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是一部好電影。說說觸動我的幾個點吧。
首先是規矩。
說來湊巧,我家就在北京附近,坐動車20分鐘直達北京南。從家出門打車到車站也就10分鐘的時間。因為地理位置離得近,所以文化上也頗為相近。
我爺爺(去世好多年啦)就是個講究所謂的“規矩”的人。
比如,春節這樣的節日,我們整個大家庭一起吃飯的時候,男人和男人坐一桌,一般情況下是不能有女人同桌的。說白了就是重男輕女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這是當我看到張學軍和兒子聊到“最親的人”這個話題,兒子脫口而出問道:“那霞姨呢?”張學軍用充滿了鄙夷的音調回了一句:“女人?”的時候想到的。
比如,初一拜年的時候,我們家是要按照輩分,一一在家中祭祀祖輩的照片前磕頭的。不僅要磕頭,還要磕三個頭。從我爺爺的大兒子開始,一直輪到我。因為排行最末,我每年初一早上要跪下來磕幾十個頭。這是當我看到張學軍喝多了要給兒子磕頭的時候想起來的。
而現在我們家人吃飯的時候不會再男女分桌,拜年的時候也不會再磕頭。老人沒了,那些規矩就沒了。父母那一輩的人,至少還知道婚喪嫁娶的一些規矩,而我連這些都完全不知道。
其次是人與人的關系。
“現在的年輕人,每天混在一起,就叫朋友?你出事的時候你朋友管你了嗎?”張學軍這么質問兒子的時候,兒子啞口無言。
“我是你爸爸,別人不管你,我得管你。”張學軍又說。
說句題外話:看到這些對話的時候想起了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其實我覺得整部電影都有些《我是你爸爸》和《動物兇猛》成人版的混合體的感覺。
回到正題:張曉波出事兒的時候他那朋友并沒有做出任何反應,甚至連他家長都沒有通知到位,我們能夠從這樣的劇情看出現代人情的冷漠。那么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這么冷漠?
試想下,一個北漂,他一年拼死拼活,一邊吸著霾一邊加著班,就為了賺點錢,長點經驗,大部分人最終都不會留在北京。生活已經如此艱難,大家一個比一個忙,哪有那么多時間去交朋友攀哥們義氣?就算真的交到好朋友,有幾個會去惹麻煩?踏踏實實地吃吃飯、談個戀愛、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好嗎?所以,與其說張曉波是年輕氣盛不懂事,不如說他是有恃無恐還幼稚。
但我們在看《老炮兒》的時候,又有哪個不向往張學軍和悶三兒的義氣?
最后想說說張學軍這人。
人總要有些堅持,總要有些守護,張學軍堅持的是規矩,守護的是家人。這個所謂的規矩,往小了說是儀式感,往大了說是家國天下大仁大義。再加上他對女人的態度,活像一個古龍武俠小說中的人。
他年輕時候犯過錯,老來不服軟,只肯把歉仄之情埋在心里,喝大了才表達出來。他對霞姨一片真情,集中體現在他把房產證和保險給了霞姨這兩件事上。他沒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性,只有著對過去的記憶以及老規矩的執念。其實這是他唯一能夠引以為傲的事情了,失去這個,他的人生還剩什么?遺憾的是他不是大俠,只是個普通人。
電影中有個鏡頭是小飛在看《小李飛刀》,后來小飛見到他的時候說:以前我只見過書里寫過您這樣的人,如今我相信現實中也存在這樣的人了。
兩段情節相互呼應,估計編劇也是古龍粉吧。
《老炮兒》各種細節很多,不少小插曲讓人感嘆。
我最喜歡的是養鳥的劇情和鴕鳥的劇情。鴕鳥從籠子里跑到了公路上那段劇情,當時看的時候覺得既搞笑又熱血。
此時想到張學軍對著鴕鳥大喊:“跑啊!”,不禁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