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巧合,前幾天剛發了《到離家很遠的地方上大學是種什么體驗?》,所述也便是對家的依戀,恰在喜馬拉雅FM的活動中看到“我的家書”的活動,便也十分地感興趣。
那么就行動吧!
可是卻發現,自己手邊居然沒有筆!于是找友人相借,才有了這篇文字。此中波折自是不堪多提,但這也反映了一點:在這個支付寶都天天倡導著“無紙化”的時代,又有多少人還在堅守著“家書”這樣鄭重的形式?又有多少“家風”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中迷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即便是與家人溝通,哪怕身在異鄉,也常常使用視頻聊天、電話等短平快的方式,又有多少人還使用著“見字如晤”的字眼呢?當數據流替代紙墨,那些能沉淀為一封家書的,方顯可貴。這“借筆”的一茬,卻是讓我對湖南衛視與喜馬拉雅FM聯合舉辦的這個家書活動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認同。
那么,就用這借來的筆寫一封家書吧。
親愛的爸爸媽媽:
這樣的開頭,上一次出現大概是小學的時光了吧。念起來有點想發笑的幼稚感,還有許久不肉麻的小害羞,倒是不如一個“Dear”來得自在些。但既然下了筆,便也就這般了吧,你們是否會聽得發笑呢?
湖南衛視的這檔節目名為《兒行千里》,而我的大學時代,卻是離鄉一千【公里】,想來“母擔憂”也是成倍增長的。那時年輕不歷事,面對高考志愿填報系統,只想報的遠一點,再遠一點,去獲得所謂的自由。當收到錄取通知書,你們為我的遠行而擔憂時,我卻沒心沒肺地認為沒事。但臨行前那晚的失眠,似乎出賣了我的自以為是。
但真正開始大學生活后,學生會、社團、比賽、活動、兼職,我把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似乎并沒有那樣的閑情與矯情去很想念家。但是吃飯的時候還是會想念“媽媽的味道”,有拿捏不定的事還是會想和爸爸談談,對家的顧念就在那些小小的觸動下引發。
自然也是有爆發的。大一時生病,室友們都在軍訓,獨自一人捂著肚子扶著墻去校醫院,豆大的汗水在額上淌著,腳步虛浮得仿佛下一秒就會滾下樓梯去。那一刻,孤獨得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了自己;那一刻,對家的依戀好似洪水猛獸。撥通媽媽的號碼,聽到熟悉的聲音后,便是眼淚決堤。我嚎啕著卻不發一言,媽媽的慌亂與不安就那樣透著電波傳遞過來。抽噎著說自己病了,然后握著手機一步步挪向醫院,仿佛緊握了力量的源泉。
那是第一次獨自一人病得厲害,那種無助感,似乎現在憶起,身上仍隱隱發寒。
后來,也漸漸學會一個人在外的生活,漸漸“長大”。雖然也常常有個頭疼腦熱的,但再沒有那樣放肆地哭過。有時朋友圈發個在醫院的動態,你們來電詢問,我已學會了用輕松的語氣說:“沒事兒”、“已經好啦”、“放心吧”,已逐漸學會報喜不報憂,學會自己承擔。
但無論怎樣成長,不管多么成熟多么獨立,回到家中,我仍是想要做一個孩子呀。
長大了的我,有了許多自己的想法與認知,卻希望說與你們聽時,能得到認同與理解;
長大了的我,也步入職場,嚴謹而認真,卻仍想在你們面前任性撒嬌耍無賴。
我曾說,愿你們不老去,愿我不長大。
大概是不可能的吧……
但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在我的心底,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