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正面管教系統課程(家長班)的第三次課,主題是“了解孩子 破解密碼”。
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秘密,才會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發生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很常見的幾個案例:
A.你正在接一個很重要的電話,忽然熊孩紙出現了,要么哼唧唧讓你陪他讀個故事吧,要么讓你看看他手里的玩具吧,要么嚷嚷餓了要吃東西的,甚至還有二話不說沖你哭喊搶手機的...總之,這個小東西就是這么不聽話,明明看見你打電話不能顧他,可他就這么不合時宜地出現,故意攪局。
這時,你會不會感到很煩?
B.先是不寫作業,熊孩子使盡各種招術與你周旋、磨嘰,不是餓了就是鉛筆斷了,一會兒又要上廁所,再就是要么就是拿作業談條件,想玩手機、看動畫片啦,總之就是磨磨蹭蹭不開工,他寫個作業好像是你求他一樣。
如果碰見這種情況,估計脾氣爆點兒的會怒吼一通,像我這種溫和的只有無奈的份了。而你會有多大的耐心任他消磨?
C.再大一些的孩子,開始跟父母走向對立的方向。你不讓他上網或者玩手機,他有可能會偷偷地玩,萬一被發現了覺得你說得煩就把門一關自己回屋睡覺去了,也有的會明目張膽地跟你對著干,我就是玩怎么滴吧,我看你們這幫大人還能把我咋整了...說我學習不行,我又不是沒努力,不行就不行唄。
你看見的“別人家的孩子”品學兼優,自己的孩子這不好那不行你就急呀。如果你已軟硬兼施但孩子依然刀槍不入,你是不是會覺得已經無能為力了?
諸如以上情況,作為家長,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種種錯誤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為此感到焦慮、失望、抓狂、無助。我們為了糾正這些錯誤,會不厭其煩地教孩子說打擾別人很不禮貌、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學會自律把學習當做正事,可是得到的結果往往與我們的期望相差甚遠。為什么?
根源在于,我們并沒有了解到孩子這些行為背后的秘密——也就是他們做出這些行為所要表達的訴求,所以以上我們各種不厭其煩的說教其實并沒有真正對癥,自然也起不到效果。
為了說明這一點,課上我們這樣做了一個體驗活動:“家長”站到高高的椅子上(為的是找到平時那種身為家長的高高在上的氣勢),“孩子”只需跟“家長”重復一句話:“我需要歸屬感”。家長要分別模擬“無視”這句話和“考慮”這句話的兩種反映。結果的差異不多說,各位可以自己試一試。
以上三類案例實際代表了孩子行為目的的4個類型:
尋求關注(A)
尋求權利(B)
尋求報復(C)
自暴自棄(C)
明白了這些行為目的,我們自然會更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相應的東西,即
“關注/認可”(A)
“權利”(B)
“公平”(C)
“技能”(C)
關于最后一點“技能”我想特別強調一點,這本來就是我的一大困惑,為此我也曾寫過《孩子,你以為課本上的注釋是花紋么?》一文,來表達自己作為教育者面對這一類孩子的痛心與無奈。但那不是控訴,所以帶著這個問題我來學習今天的課程,忽然發現很受啟發。
孩子學習觀念錯誤,也許他真正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幫助他扳過來;孩子學來學去成績不好也許就是不會學習,那他真正需要的就是幫他、帶動他一起嘗試學習方法。
而不是僅僅所有的大人都奮力喊著“加油”、“你行”、“堅持就是勝利”的口號,也不是有人非常敬業地站在他后邊像趕車一樣不停地盯著催著。
不要在乎這個方法是不是原始,讓孩子是不是太依賴了,說實話孩子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就是不正常的,他不會學習不能自律,那既然不放棄他就有必要從基本的方面從新學起。
所以我想說:孩子,如果你真覺得課本上的注釋就是花紋,如果你也想看看這花紋到底為什么會在那里,我們不妨試著一起研究研究“花紋”,請注意,不是要你自己做,而是我們一起。
以上就是今天課程主要內容的一些記錄和心得,拿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