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最近被安利一套神奇紀錄片,很老,1989年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共30集,介紹了全國各地風景名勝,風土人情。
是不是好無聊……
海報是不是看著好土……
來,給你看兩個細節,你就來勁了。
這是誰,認識不?
這是青春無敵版的釋永信啊!
當時的嵩山少林,他已經是主持。
他用一口賀楠話,介紹著少林寺歷史。
下面的更神奇。
少林絕學,隔空點火!有沒有!
是他的弟子現場表演的……不敢相信。
再看下面這位,右邊那個,誰,認出來沒?
當年青春無敵版的騰格爾啊!
他為本片制作了主題曲,也兼任蒙古語翻譯。
所以,這絕不是一部簡單的觀光片。
豆瓣上,看過的人用9.4高分給出盛贊。
“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岳飛《滿江紅》,在本片中泛指祖國
導演凌峰,你們或許不熟。
但80年代他是歌壇、主持界的雙棲明星,鄧麗君視他為“知心大哥”。
是第一個登上春晚的臺灣歌手。
唱的歌叫《小丑》……對,他靠才華,不靠顏值。
而他后來轉了行,拍了這部《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臺灣首次赴內地拍攝、介紹祖國近況的紀錄片。
可謂是兩岸前所未有的破冰之舉,在臺灣一連播了4年。
不管是站在島上望對岸的臺灣人,還是站在今天看過去的我們——
《八千里路》都展現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動中國。
拍中國,當然少不了尋遍大好河山。
從“1塊錢”的西湖(印在人民幣背面)。
到“20塊錢”的漓江,都來一套。
畫質不夠好?是。
說實話,這風景都見爛了。
但這部紀錄片撰稿水平之高,在別處還真找不到。
形容浦東開發區的日新月異,是這么說的——
夾敘夾議,話里藏鋒。
說到北京烤鴨的歷史,其實是起源于南京的——
介紹河南的豫劇,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說睿智風趣,再加上凌峰別有韻味的聲音。
如同和一位知己喝酒談心,這樣的片,100集都不夠看。
《八千里路》搜羅了各種響亮的中國標簽。
號稱“天下第一”的山海關。
遠近聞名的“狗不理”。
如此種種,數不勝數。
恨不得將地大物博的中國全倒出來,再把各地特產、名勝、典故一網打盡。
野心這么大,問題就來了。
臺灣同胞啊,雖然都聽說過,可畢竟沒來過。
一到實地,攝制組也懵圈。
想去國父故居,結果胡同大爺是這么指路的——
我跟你說,出口往南,見口往西。
聽不懂啊……
到底哪兒是南呢?
南啊西啊,南糊涂了。
南方人表示只分得清前后左右
凌峰想帶著臺灣人看新中國,但他自己也是在邊看邊拍中,慢慢熟悉起來。
通常拍故宮,都要極力表現威嚴堂皇吧。
廣角鏡、吊臂、航拍,統統要上陣吧。
不。
就是普通的游客視角。
還興致勃勃地走御道,當一回皇帝。
介紹的美食比《舌尖上的中國》還多,可就光顧著吃。
食物不給高光,也不給特寫。
沒有精致繁復地介紹烹飪過程。
湖州粽子,服務員就這么隨手一放。
吃面,就在街邊的小面攤,隨手幾把抓。
完全放棄逼格,還跑到別人桌上嘗一口。
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精心設計,拍到什么,都隨緣。
比起宣傳,他更想發現,另一部分同胞的真實生活是什么樣——
真實揭露老中國的心,新中國的情。
所謂旁觀者清。一切習以為常的東西,在他看來都新鮮。
感謝凌峰,用處處留心的視角,為我們記錄下這些,已經遺忘多年的事物——
老年人保持手指靈活用的鋼珠,不少人小時候都見過吧。
在游戲機出現之前,打氣球還很流行。
十三香也不是在超市賣,街邊現調,真材實料。
當年的國寶居然還有工作!
還有如今少見的桿秤。
蜂窩煤。
上海人清早一定要刷的馬桶。
是不是有種穿越感?
凌峰也一樣。
作為在臺灣長大的第一代外省人,聽慣眷村的南腔北調。
山東話、河南話、四川話、上海話……都會說一點。
從小聽父母和鄰居聊天,也都是大陸的故鄉故人故事。
《八千里路》,其實是凌峰的尋根之旅。
像漂泊多年的游子還家,恨不得在地上打滾,讓自己沾滿故土的氣息。
采訪時裝模特,也帶上土氣的帽子。
劉能既視感
每到一個地方,必定用當地方言采訪。
大媽聽到一口北京話,都懷疑他“臺灣同胞”的身份。
看到搬新家,他就去湊個熱鬧。
白事也要過問。
份子錢也隨一份。
臺灣同胞:八千云和月
一點不把自己當外人。
作為臺灣人,自然也少不了尋訪民國的蹤跡。
國民革命根據地廣州。
南京中山陵。
當然他也去了青藏高原,和老鄉一起很high地唱起——
“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
一些途中的細節,讓凌峰倍感意外和親切。
流行的食品,是“臺灣風味”的方便面。
隨處都能聽到臺灣的流行音樂。
大學生們,憧憬著瓊瑤式的愛情。
說到文藝,《八千里路》還跑去長春,記錄了中國第一個電影節——
92年長春電影節。
楊德昌去了,說,世界越來越小了。
陳凱歌去了,說,感覺大家都是中國人。
徐克去了,表態,想把電影拍出更豐富的內涵。
而電影節的主辦方,則打算借勢推銷長春土特產。
用當時流行的話說,“文化搭臺,經貿唱戲”。
當年的廣州,比今天吃得更生猛,Sir都嚇了一跳。
市場上隨處可見——
蛇。
狗。
果子貍。
飛禽走獸不幸落入老廣的手中,也算是“雖死猶榮”。
對了,當年全國還有一股全民浪潮——氣功熱。
我們今天很難想象它的熱度。
不僅普通人深信它的功效。
就連專業醫生也發表論文,論證氣功的科學性。
那是一個有意思的時代。
整個社會,都帶著“80年代”氣息。
那時的偶像,說著不明所以,但就是特別有力的話。
這些傳統的,現代的,物質的,精神的東西,一點點穿透著凌峰。
他在尋根之旅上,一點點找回了故土。
可他也發現,有些東西,也一點點地失去了。
采訪“安東”官員時,對方馬上糾正,我們現在改叫“丹東”了。
來到有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之稱的洞庭湖。
發現由于建國后填湖造田,洞庭已經大面積縮水,早已不是第一。
他一直以為是中國領土的外蒙古,也不再是。
滄海桑田,河山變色。
新的事實改變了舊的地理。
他讀的臺灣課本,已經落后了現實四十年。
民國時期的中國版圖,是一片楓葉。
到了新中國,變成了一只公雞。
聯想到今天,那個關于南海的讓人火大的事實。
一寸山河一寸血。
有很多事Sir看不過眼。
但說到領土,Sir還真有點死心眼。
如俄羅斯總統普金所說:
俄羅斯幅員遼闊,但我們沒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這句話,不僅戰斗民族能說,我們中國人,也能說。
也要說。
最后,想看的,A站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