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劇場效應”綁架下的當代教育!
(一)什么是“劇場效應”?
百度關于“劇場效應”的解釋有兩條。
第一條是大學者盧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當時的巴黎成了一個大劇場,每個巴黎人在巴黎這個劇場中觀劇,同時又主動被動的參與演出。所有人既是觀眾,又是參與演出的演員。
第二條是個經濟學概念。大意是說,如果劇院突然著火了,每個人都選擇快速奔跑出去。導致的結果是大家擁堵在大門口,形成了集體的悲劇。寓意是指:個人最求利益最大化會導致集體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體悲劇。
在這兩個概念中,共同點是個人角色和社會環境的失衡。
當每個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會破壞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這么做,最終結果是誰的利益都不能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現整體利益的最小化。
這就是,為什么“壞秩序”比“無秩序”要好一些的解釋。所以,秩序就顯得重要了,法律就顯得重要了。
(二)另一種“劇場效應”
來說一種又相似,又略有不同的“劇場效應”。
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周圍的人勸阻無效,管理員又不在崗。最后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
只是,所有人,比原來付出了更多的體力成本,得到了和原來一樣的(甚至更差)觀劇效果。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會有任何人選擇坐下來看戲。
如果有人開始站在椅子上看戲,就會引發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戲。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則是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劇場的管理員,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三)“劇場效應”綁架教育
而我們的教育正被“劇場效應”惡性失序綁架,在每況愈下中加速墜落。
舉例一:不斷延長的上課時間。
學生應該每天有多長時間的學習時間?國家有規定,生理也有規律。然而,“劇場效應”卻一再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階段為例:
第一階段(坐著看戲):所有學校都按國家規定執行。
第二階段(個別人站起來看戲):突然,有學校加課時,并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第三階段(所有人站起來看戲):于是,其他學校迫于業績考評和家長的壓力,也被迫跟進。最后,大家的辦學時間達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階段(站在椅子上看戲):某些學校不斷加碼。于是,其他學校又一次被迫跟進。
當大家都變本加厲的延長了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后,一些先發學校的優勢也逐漸喪失。各個學校與原來五天工作制的情況下比較,辦學成績和排序沒有本質變化。
不同點是:所有學校、學生、教師都更累了。只是,誰也不敢退回去了。
舉例二:愈演愈烈的補課。
上述舉例說的一般是高中。初中和小學,國家政策還是卡的比較嚴的,于是,另一個替代品上場了:補習班。
第一階段(沒有人上補習班)
第二階段(個別人上補習班):短時間內提升了成績排名,引發了其他家長的效仿。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上補習班):競爭愈演愈烈,班級里幾乎所有同學都上了補習班。結果大家的成績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狀態。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名牌補習班”一位難求,“名校老師”更是炙手可熱。過去是學習差的上補習班,現在是學習好的更要上補習班。
吊詭的是,如此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卻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
不同點在于: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更沉重了,孩子們的童年悲催了。但,誰也回不去了!因為誰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來!
舉例三:瘋狂的作業。
作業現象,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答案。
第一階段(作業不多)
第二階段(作業變多):某些科目或老師增加了作業,科目成績立竿見影的提升,迫于考評的壓力,其他各科紛紛跟進。
第三階段(作業很多):應付作業已經成了家庭和諧的頭等大事。
第四階段(作業發瘋):寫作業成了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維度。
同樣悲劇的是,當每個學生都多寫了這么多作業后,他們成績排序并不會有顯著變化。只是,所有的老師、學生、家長都更加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多寫了這么多作業后,學生們對學習這件事充滿了厭惡。尤為要命的是:誰也停不下來了。
如此,孩子們未必能贏在起跑線,可能要先累死在作業本中。
舉例四:尷尬的優秀教師。
瘋狂的惡性競爭不但鯨吞著學生和家長,也蹂躪著教師,甚至使課堂生態發生逆向淘汰。
前幾天和一個初中老師聊天。她是一位有近二十年教齡的優秀政治教師,教學成績一貫優秀,課堂有趣有料,深受學生歡迎,在各類公開課競賽中也名列前茅。然而,這位公認的愛崗敬業的資深優秀教師卻尷尬又無奈地成為了學校考評體系中的“后進教師”。
事情是這樣的,這所中學師資不夠,學校讓一個職員(完全沒有任何教學經驗,不是政治專業。)代理幾個班的政治課。這位代理老師上課就是劃一下重點,剩余時間采取各種手段讓學生背。
一學期后,這個老師帶的成績遙遙領先。學校領導對代課的“外行教師”贊譽有加。
可當所有課堂都淪為了背背背,練練練后,學生的成績又回到了原來的排序,所有的老師業績也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只是,學生們更累了,更厭學了,老師們更倦怠了。本應該讀書、思考、討論、滋養靈魂,激發思想,孕育智慧的課堂生態徹底淪陷了。
(四)誰是“劇場效應”的受害者?
“劇場效應”覆蓋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孩子們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可他們如此辛苦,得到的不過是和原來幾乎一樣的結果。在被如此單調機械枯燥的約束十幾年后,他們離開學校時,往往對讀書這件事充滿了厭倦。你還能指望這一代人有什么創新精神?
家長們也是受害者。為了孩子的未來透支了孩子的成長,為了所謂的分數摧毀了家庭的和諧,結果到頭來才發現,所謂的高分并不能帶來傳說中的成功。當孩子身心破壞,當親情殘破不堪,這樣的成功又有何意義呢?
老師們也逃不過。學生辛苦,家長心苦,老師命苦。工作時間如此之長,法律規定的雙休日和寒暑假,對于高中教師來時,一直是個遙遠的傳說。更為關鍵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后,他們發現,自己培養的學生除了獲得分數,在人格、道德、思想、創新意識等方面難有建樹。
(五)誰制造了“劇場效應”?
是學生嗎?可是努力學習、出人頭地并不是錯啊。
是家長嗎?可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不算錯啊?
是教師嗎?提升考試分數,就是教師的責任啊。
是學校嗎?學校在種種壓力下,要生存啊
秩序的破壞是集體合謀的后果。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壞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
當雪崩到來時,每一片雪花都說和自己無關。可正是無數片自認無辜的雪花合謀了雪崩。
評價尺度的單一,過度惡性的競爭,監管的缺位,相對匱乏的資源,生存的焦慮,以及下一代不能輸的恐懼,綁架了家長、孩子和老師們。
當然,責任還是要區分主次。
第一,是監管的缺位。
上述問題國家早有明文規定限制,可這些規定卻形同一紙空文。監管者應對“劇場效應”的失衡負主要責任。
第二、是教育者的欲拒還迎。
面對惡性的競爭、利益的誘惑、家長的壓力,教育者應該有起碼的良知和操守:不違法,不違規,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是無良商家和媒體的大肆攪局。
大量的補習機構為了牟利,利用各類媒體,大肆營造“不能輸在起跑線”“升學秘籍”“提分寶典”“名師點撥”……等等虛假信息,加劇了家長和學生的學習焦慮。
第四、家長和學生。
是被裹挾到洪流中的弱勢群體,無力制定政策,無法改變規則,難于甄別信息,只能在洪流中掙扎自救。大部分結果是既傷害了別人,也無助于自己。
(六)夢想:學校的未來
有人描述這樣的學校。在未來,有這么一所學校。上午上文化課,下午上興趣課和社團活動,包括體育、音樂、美術、手工、舞蹈、話劇、詩歌、哲學、游戲、科技制作……。晚上,讀本書,寫文章,看電影,散步,開晚會,或者發呆。周末,是郊游、體育比賽、社會實踐或參觀博物館。這樣的學校并不貴,至少不會比上補習班貴。
也許,這一天并不遙遠。
也許,這未來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