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產蓮子,叫宣蓮,是中國三大名蓮之一。新摘下來的蓮子一般是長這個樣子的,
而最終能夠出售的是這樣的,
蓮子的蓮蓬摘回來后,中間有去綠殼,去白色薄皮,去芯,最后曬干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在我小時候是一個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的(現在大部分過程也還是手工加工的,只是被承包集中加工了),蓮子長出的時間剛好是夏天,放暑假的時候,一般在家沒事就加工這個東東,或者幫別人家加工,賺點零花錢。記得那時候我最多可以加工10斤(去白色薄皮,去芯,未曬干)左右,3毛1斤的話,你可以得到3塊錢,那時候可以買不少冰棍了:) 而這個錢一般都是當天付給你的。
因為有了這個即時反饋,盡管小時候沒什么耐心,但是也因為有這個即時的獎勵機制,所以整個暑假都能堅持干這個活。
在wikihow上面有篇文章
講到了工作的動力的一個方法是獎勵自己,這個我認為實際上是自己創造外部的即時反饋給自己,讓自己有成就感,保持后續工作的高效。
程序開發人員可能有這樣的經歷,寫完靜態語言的代碼,還需要編譯,鏈接,執行,如果不通過,還得重新調試,定位后,再來一遍這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耗時的,加上本身構建一個編程環境(工具鏈,環境設置)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因為那里還有很多坑等著你,所以這個活的反饋有時候是非常緩慢的,經常是讓你崩潰了又崩潰,這也是很多人看到編程這個字眼,腦子里面就產生很難,不是我能干的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像很多人學習英語一樣。
但如果你用過命令行,就會發現,那還真是即時反饋的,只是他的顏值讓很多人避開了,永遠是黑黑的,令人害怕。
如今有各種腳本語言,python,ruby,只需要命令行安裝好,就可以在文本中寫代碼,直接執行獲得反饋了(盡管還是有坑的),更有像javascript這樣的,不需要裝什么,直接在chrome瀏覽器上面寫代碼運行調試獲得反饋。
我想以后的編程語言,更應該是能夠讓人省事,能夠很快實現想法進而很快獲得反饋,并有一些輔助提示,在線獎懲等。
羅輯思維有期節目講過,特斯拉等電動車,實際上汽車啟動的時候并不會主動發出聲音,但為了迎合人們的習慣,還是把啟動的聲音模擬進去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認為也是給開車的人一個即時反饋,讓人有潛意識的成就感(我啟動了一個龐然大物,至少比自己大幾倍)。
同樣很多游戲的設定中,我們知道按下一個按鍵,或者滑動等操作,必然會給你一個聲音反饋,讓你感受到愉悅感(控制的感覺),而在每一關通過之后,會給你一系列獎勵,比如升級,送裝備,送禮物等等,通過這個持續的過程,讓人欲罷不能。
如果把工作設定為游戲模式呢?
設定好等級(級別工資),禮物(獎金),裝備(工作用的工具如電腦,手機),每次完成一個活動或者一件任務,你就可以獲得分數,各種即時反饋,比如排行榜,工作變為了升級打怪,也許你會更加拼命。
之前使用過分答,除了問和答的人共同分成,還有一點做的很好,就是當天給予錢的到賬,受到啟發,我想也許將來,勞動是可以1天甚至按照小時直接實時到賬的,那時候反饋就會更加即時了。
最近在研究steemit,實際上他已經實現了收益即時反饋,有人頂你的帖子,立馬回獲得利益的反饋。
作為管理者,如果下屬給你一些反饋,比如郵件或者一個提議和結果呈現,期望得到你的反饋,但是你遲遲未做理會(確實很忙),那么久而久之,下屬就會不再提議,不再主動溝通了。
生活著,你的伙伴講了一句話,但是你遲遲不作應答,你的伙伴一般心里是會比較憤怒的,哪怕只是一個“恩”,也是一個反饋,它會鼓勵伙伴繼續說下去。
嗯,即時反饋就是這么重要,我們應該嚴肅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