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茁壯的貓
人生在世,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到“取名”這件事中。有的父母給孩子取名很隨意,因為生孩子那天天氣下雨,于是小孩就叫 “小雨”。有的父母命名很幽默,比如《魔鬼經濟學》書中提到一個父親為研究名字對人的影響,給兩個孩子分別取名為“winner”和“loser”。當然,大多數人給孩子命名都是會反復琢磨考慮,兼顧“含義”和“美學”。
寫小說的時候,作者要給主角取名。一部小說要涉及到各種各樣的人,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會有相應的名字。好的名字增加文本的吸引力,有利于讀者記憶小說內容。我正在個構思一個小說主題,因此一直在看相關書籍學習。
《打草稿·編劇思維訓練表》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者杰里米·魯濱遜和湯姆·蒙哥萬,他們都創作過幾十部小說和電影劇本,在虛構類創作方面經驗豐富。因為看到很多創作者的劇本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被斃掉,他們寫了這本提醒創作者進行基本創作的書。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概念創作、角色探索、人物關系、情節架構、情節點、人物弧光、情節表和每一幕戲要注意的東西。概念是創作的主題,角色是作品的靈魂,人物不可避免要有社交關系,描寫一個好故事必然不能平平淡淡,人物和事件都要發展和變化,每一幕戲都遵循一定的規律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
《打草稿·編劇思維訓練表》這本書是講電影劇本創作的,字數很少,但句句精華。書中大多數是練習的表格,練習表是可以撕下來復制使用的,相當于一個有規劃的草稿本。
其中有些東西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彌補了我的一些思維漏洞。
一、 給角色命名有方法
我在寫小說大綱的時候涉及到了給人物命名的問題。我剛開始寫小說,給兩個主角命名不是問題,但是要給所有人命名就有一定的困難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在這個點上給我了一定的啟發。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以下幾種給小說人物取名的方式。
根據主題命名。比如你的主題是環保,可以取名為“Green”?;蛘呷∫粋€歷史上代表著你這個主題的人物類似的名字。比如西施代表美麗,你可以給主角取名為希施什么的,作者讀出來基本就能記住了。
根據含義命名。在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看的一個網絡小說作者就是如此給人物命名的。小說中女主特別嗜睡,所以取名叫“晚安”,而主角的弟弟則取名“晨安”。再比如男主花了很多年才開始對主角產生好感,名字就叫“經年”。這些名字既好聽又有含義。
根據諧音命名。同是我前面的提到的作者,她的另一部小說的主角很愛吃,叫“時瑤”。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才想到,或許人家是在諧音“食肴”,真的是很有創意了。
根據特點命名。這個方式用于給故事中的人物取小名最合適了。比如給愛貓的人取名為“貓哥”,給身體強壯的人取名為“大壯”,給瘦的人取名為“猴子”。
查書籍命名。翻字典和書籍去找一個合適的名字也是可以的,生活中我們多數人都會這么做,這個方式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有了這些方式,就不怕給配角命名了,幫我又節省了時間,往前進了一步。
二、 情節點是創作的關鍵
寫小說大綱的時候,我知道需要轉折,但是該如何讓情節發生變化和轉折,就沒有進一步的想法了。書中第六章說到了20%、50%和70%三個情節點的布局,給了我提示。
20%篇幅時候,角色要開始認識到挑戰,并被迫面對。這就說明,故事情節的背景鋪墊最好不要超過整個小說的20%。在這階段,作者需要把背景、人物和問題交代清楚,還要讓主角知道自己的生活即將不同。知道20%的篇幅要寫什么,就不會出現節奏過慢或過快的情況。
50%篇幅的時候,環境會發現突變,或者角色目標發生突變。角色在被迫面對問題的時候,多是在做應激反應。然后再故事的50%的時候,角色會突然意識到之前自己不在乎的問題,現在卻因為“自己父親的遺愿”需要他正視問題,或者他意識到逃避給身邊人造成了傷害,于是開始轉被動為主動。
70%篇幅的時候,解決問題的希望開始出現。篇幅50%到70%的發展,主角開始解決問題,卻是不斷地失敗失敗失敗,把主角虐得很慘,幾乎到了絕望的邊緣。但是在70%的時候,曙光可以開始出現了,這時候主角開始解決問題。
某種程度上,情節點是控制故事節奏的一個重要的工具,類似人體黃金分割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故事的吸引力。
三、 人物弧光能增強故事吸引力
故事情節在發展,人物的精神和物質當然也在變化?,F實生活中,我們會習慣簡化問題的解決過程,比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這兩步。有的問題可能很簡單就解決了,但是多數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很難的。在故事創作中,我們可以通過人物弧光來避免“故事過于簡單”這個問題。
人物在故事中需要犯錯-犯錯-學習-成功。故事主角面對自己不曾面對的問題,不會一看到就能解決。相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物會遇到很多很復雜的不可抗因素,他要做出抉擇,不斷嘗試,不斷失敗,再進行嘗試,然后又失敗。漸漸地,人物領悟了一些東西,已經不是當初的人,精神上或者肉體上已經從弱到強了,他才取得成功。這就是人物弧光,也可以理解為人物的成長路線。
人物弧光該怎么體現呢?作者在,角色轉變可以細分成12個步驟,創作者可以參考。他們分別是日常生活、引入挑戰、否認挑戰、初次承認、決定面對、試探挑戰、認真準備、初次嘗試、結果失敗、二次承認、最后挑戰、結果呈現。
前四個步驟,日常生活、引入挑戰、否認挑戰、初次承認。我們可能會忽視日常生活和否認挑戰這兩者的考慮。我們看很多電影中,會發現主角一開始真的不愿意去面對問題,因為人的本性就是不愿意面對改變的。如果忽視了這些步驟,就會出現節奏過快,或者讓讀者感覺不真實。
中間五個步驟,決定面對、試探挑戰、認真準備、初次嘗試、結果失敗。試探挑戰和初次嘗試可能會被忽視。試探挑戰是試錯的過程,人物要解決一個個細枝末節的問題,如果少了這個步驟,故事就會比較單調。而初次嘗試和結果失敗,這是在讓故事具有變化性,體現問題的難度,同時也能讓讀者具有代入感。
最后三個步驟,二次承認、最后挑戰、結果呈現。如果人物思維一層不變,當然不能解決問題。二次承認要體現人物的思想升華,要促使人物改變思維,然后才進行最后的挑戰。只有人物本身的思維上升了一個境界,問題才能解決。
生活中,我們解決新問題也多是要經歷這個一個歷程。但是因為缺少總結,不會想得這么詳細。在故事創作者,參考人物弧光的12個步驟,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此外,書中話提到場景的寫作,他說每個場景都需要有“開端-高潮-結果”,這樣觀看者才會跟著走下去,如果一直平平淡淡,看眾是會睡著的。
《打草稿·編劇思維訓練表》的文字很少,但是重點都提到了。學習習作不僅需要學習基礎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動手實踐,書中的表格就可以促進寫作者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