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寫作者心里都有一個樸素的作家夢。盡管終其一生,我們可能也無法擔得起“作家”這兩個字。
我開通微信公眾號的契機是加了一個寫作群,要求每人每周用自己的公眾號發一篇文章。我雖然堅持寫作十余年,但水平一直停留在我手寫我心。就像寫日記的時候,讀者只有自己一人,更多的是流水賬似的敘述和情緒的堆疊。但因為有了這個作業,我也開始認認真真思考我的文字,對待我的讀者。剛開始,我很著急,我研究過許多個人公眾號,大家怎么都得寫個二三十篇文章才能有這個小小的原創標簽。
昨天晚上十一點多(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兩點半),我突然收到了微信公眾平臺邀請我開通原創保護的通知。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兩個月,沒想到這么快,這個愿望就實現了。我有點懵,因為自己推送實在算不上勤快,粉絲也不多。但同時我又很歡喜,就像微信公眾平臺的廣告說的——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我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就像吸飽了水的海綿,靈感源源不絕地想要釋放。每一個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件小事都能成為我的素材,生活不再是波瀾不驚的死水,而是處處有精彩,等待著我去發掘和描繪。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1.我愛文字,逐夢是最大的意義
我所有的文學啟蒙,都要得益于我的母親——她年輕時醉心于《紅樓夢》,誦讀過的古文到現在都能一字不差的背出來。小時候,每晚的睡前故事,便是我們母女倆最好的交流。她給我讀過各種童話,寓言,《西游記》,甚至高爾基的《童年》。那些難懂的文字在小小的我耳中,無異于催眠曲,但如今的我更愿意相信,它們一定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
文字,不僅是母親不敢承認的夢,也真真切切成為了我的夢。
我小學的時候非常喜歡黃蓓佳的兒童文學,其中有一本《我飛了》,我反反復復看了許多許多遍。因為太喜歡,我羞澀地拿給當時的語文老師看。她那時候也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認認真真地看完了我這個小朋友借給她的書,并且很肯定地對我說寫的真好。當時我們每星期要交周記,別的小朋友都是當作業一樣糊,而我兢兢業業每次寫作都很有儀式感,因為我的老師給我的第一篇周記就寫了滿滿兩頁紙的點評。說是點評,更像一個大朋友對一個小朋友的循循善誘。從此,我一發不可收拾,愛上了寫作,因為一個欣賞你的人,因為一個認真讀你的幼稚文字并且真誠寫評語的可愛老師。我至今都記得,我在周記里告訴她,我以后想當一個作家,會有許許多多的小朋友喜歡看我的書,就像我喜歡黃蓓佳一樣。
時過境遷,高中的我為了證明所謂的優秀選擇理科,近乎偏執地放棄了文字,我當時寫下隨筆《摯愛的文字》,覺得今生再無任何實現的可能,心中頗為惆悵難舍。我只能自我催眠道,人生總是會有很多遺憾的。高考前和姐姐討論大學專業,她非常嚴肅地問我,你以后想做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說,我想當作家,但我知道這不可能。她沒有笑我,反而很認真地說,這不是不可能,但是要完全靠文字為生確實不易。她可能早忘了這些話,但我深深地記在了心里——在這條逐夢的道路上,還有家人理解的聲音。
如今,我認識了很多很多和我一樣愛碼字的人,有些是工作忙碌的中產階級,有些是要照顧小朋友的職場媽媽,他們都是普通人,但都愛文字,所以筆耕不輟。沒有時間寫作,他們就早起;沒有時間讀書,他們抓緊分分秒秒。和他們相比,我這樣一個相對清閑沒有太大生存壓力的學生,又有什么好懈怠的呢。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我們都一樣。
這句話是很俗。
可這句話,也很真。
只有努力去做,才知道能不能實現。
2.感恩讀者,給我最大的支持
從2006年起,我開始在qq空間上寫日志,因為寫出來要給大家看,自然就要經過潤色和修飾。中學時代是靈感的高峰,生活中瑣碎的點點滴滴我都能成文。那時候我的讀者都是我的朋友,他們非常善良,在我文筆稚嫩的時候仍然篇篇回復點贊,激勵我繼續創作。二十歲以后,我在空間里寫作的少了,用空間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但我現在回過頭去看,這十年來我一共寫了125篇日志,其中有7篇閱讀量上了200。這和如今動不動100,000+的爆款文章相比當然算不上什么,可是于我而言,卻是滿滿的成長的記憶。
曾經有一個讀者,并不認識我,她偶然逛到了我的空間,看完了我的全部日志,然后在評論版上給我留言:“在轉載盛行浮躁的日子里,很久沒有看到過如此多細膩踏實的日志,滿滿地記載了一個人的成長。謝謝你!很有觸動。”看了這段話,我非常非常震撼,一直以來我都不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對別人有什么作用,只是我多愁善感而且喜歡記錄罷了,頭一次我發現自己的文字也可以給別人帶來感動和力量。
開通公眾號以后,我厚著臉皮向自己從前的同學朋友,甚至學生推廣我的小小公眾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認認真真看完了我僅有的幾篇文字。有朋友給我留言說看的想哭,有太多相似的感觸。有朋友說很正能量,她要恢復滿血繼續奮斗。我的幾個學生都說,寫的很走心,寫的很像我內心的小女孩。他們明明比我小三歲,卻依然愿意保護我內心的小女孩。還有一些朋友的朋友,后臺給我留言說寫的不錯,鼓勵我繼續努力。我真的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激。
我從前的寫作,都太過私人化,有相同背景的讀者能津津有味地看完,但是生活圈子遙遠的讀者可能就沒有什么興趣了。既然決定要做公眾號,有了原創標,我也應該改變這種內心剖白似的寫作方式。為了一群善良的可愛的讀者,我會努力提供更加高質量的文字,比如有深度的書評,比如圖文并茂的游記,希望能與你們分享,一起成長,進步。
3.寫作,諸多嘗試,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11歲的時候,發表了人生第一個小豆腐塊,我現在已經不記得那是哪份報紙的副刊了,只記得名字叫《含羞草》,我拿了人生第一筆稿費,五十塊錢人民幣,收到匯款單以后,我歡呼雀躍。
從此以后,我就愛上了投稿,那時候我家里訂了很多少兒雜志,雜志封底都會有各種作文大賽的征稿。那時候我六年級,興致勃勃投了許多,每天買郵票寄信忙得不亦樂乎。我也收到了一些回復,說我得了優秀獎,讓我寄錢去買優秀作文的書,書里會有我的作文。我買過一次,書的裝幀很粗糙,第一篇就是我的作文,我隱隱的有了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從那之后,我消極了好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于寫作可能并沒有什么過人的天分在。可是我的內心終于還是抵擋不住文字的召喚。
小學畢業的時候,我嘗試創作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說,主人公是個和我一樣大的小女孩,名字叫“路璐”。那篇小說寫了四五章就被我棄了,畢竟我當時的生活乏善可陳,編造同齡人的故事還是吃力了些。初中時候我寫了另一篇小說,模仿的是當時極火的《幻城》,原本也想像織夢者一樣創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但寫了6000字的序章以后又因為想象力枯竭而沒能繼續下去。就是這篇在我看來無比糟糕的序章,在我的好些朋友的眼里卻是一篇不錯的小說。后來我又嘗試了一個青春題材的長篇,在貼吧上連載了不到兩萬字再次無疾而終。
從那以后,我知道自己的功力遠遠不到能寫長篇小說的地步。這半年來,我寫了三個短篇,從一開始的順序回憶錄,到自如地使用倒敘,最后一篇能較好地使用插敘。我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雖然這個進步在寫作大神的眼里微不足道,但是對我而言,卻足夠歡欣鼓舞。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寫作這條路上,沒有捷徑,而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登上簡書首頁,也不知道現在這珍貴的一百多個粉絲能不能被我牢牢圈住。但就像所有前輩說的那樣,你去寫就好了,寫了五十篇一百篇,機會和伯樂自然就會慢慢地向你靠近了。
我感謝寫作,讓我理清思路,讓我沉下心來,讓我真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讓我終于能夠有機會蛻變成自己最喜歡的模樣。
因為寫作,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
永遠記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