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遲遲沒有錢開始理財?沉沒成本是理財障礙之首
一、首先我們來認識經(jīng)濟學上的沉沒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他是否有好處,同時也會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jīng)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且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們稱之為沉沒成本。
常用來形容沉沒成本的例子是:
- 你現(xiàn)在花了50元去看電影,你發(fā)現(xiàn)這個電影很爛,但因為你花了50元,所以你還是會堅持把它看完。
- 你看中了某樣東西,并付了一點定金;但事后你購買的沖動已經(jīng)消失,但你不想損失這定金,所以很有可能你還是會繼續(xù)購買。
- 買的股票虧了錢,拋了舍不得,于是不斷加倉,希望它有朝一天會漲起來;
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和壞的區(qū)別,我們可以叫它為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花費。也因為這種心態(tài)的頑固性,所有它是和第一性原理是違背的,往往因為既定已經(jīng)投入的成本,從而影響你對于接下來的判斷。
二、接著我們分析人們消費的心理
通常我們都會被假設,如果你中了五百萬會怎么樣?然后大多的回答是:
-“如果我有五百萬,我就買個別墅”
-“如果我有五百萬,我就買個豪車”
- “如果我有五百萬,我就要買個高檔衣物”
從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消費是有著超過目前所能承受的希望的,而這多是出自于從和他人對比中獲得滿足感的出發(fā)點。因為你兜里即使有很多錢,但如果你不展示出來給別人知道,那么跟你兜里沒有錢是沒有區(qū)別的。所以,從某個意義上講,我們看到一個拎著LV包的女生,還真的是不能判斷她是否是大富大貴。
也因此,在沒有理財觀念的許多人當中,當有著第一筆金額的款在手上的時候,于是會自然而然地做出了超過了其身份和地位的消費選擇。
- 有幾千塊,就買個名牌包包;
ˉ 有幾萬塊,就買個名牌手表;
- 有十幾萬就買個車;
- 有幾十萬就買套房;
于是,幾乎所有人都在根據(jù)自己的收入,在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消費層次,耗盡自己的手上的儲蓄。當你將自己定位于高檔社區(qū),出入駕車,身穿名牌,那么你所面對的物業(yè)管理費、車油路費等,都是“負債”型的資產(chǎn),并且月月出賬單。于是前面購入的產(chǎn)品和服務成為了沉沒成本!
更重要的是,所謂“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也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你在圈子里樹立了這樣一個“高大上”的形象時,你已經(jīng)沒有辦法讓自己再退回去“住個廉租房、坐個公交車、隨意穿著”;那樣子,多沒面子啊。(中國人就是如此愛面子)而原來的面子工程也是沉沒成本。
三、為什么頂級富翁都是樸素生活者
巴菲特,依然是一棟舊房子及二手車;新興富翁,F(xiàn)acebook老板扎克柏格,依然是樸素穿著節(jié)約生活;這些百萬富翁們,絕對不是消費不起世界上的奢侈品,但是在他們的生活當中,卻極少出現(xiàn),因為他們知道,這過度的消費,會為他們現(xiàn)有的生活的效率產(chǎn)生惡劣的影響。
超過身份及地位的消費,會成為自己的沉沒成本,并讓自己在后期不斷投入埋下了伏筆。
比如,我有一次年終獎不錯,頭腦發(fā)熱買了一雙上千元的皮鞋,但通常這樣的皮鞋最好就是出入有車,不用擠公交被踩或者下雨泡水里,但關鍵是我目前還是普通工薪一族,每天要走很多的路。于是過了不久,發(fā)現(xiàn)皮鞋要保養(yǎng),一買鞋油就是上百元的,極為心疼;而且鞋油用完后,還得再買,再度花費;但如果打算換一雙新鞋子,又想著這雙貴重的鞋子就這樣報廢了,又舍不得;
客觀上講,就跟我們?nèi)ベI衣服,當買了一套高檔的裙子,是否要配上一雙不錯的鞋子?再配上相益得彰的包包?乃至還要去發(fā)型屋為這套衣服做一個發(fā)型?于是,當初一個“高檔的裙子”成為了我們的沉沒成本,于是我們不得不跟進一系列的行為,去滿足及解決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反過來說,如果我今天只是買了件普通的衣服,那么后續(xù)一系列的投入都不會發(fā)生,或者也能控制得住。
因此,通過過度消費去彰顯個人的優(yōu)越感時,會明顯地呈現(xiàn)那個級別中,自己許多個方面的不如人意,于是為了彌補這些空白,則需要不斷地進行投入。不斷的掙錢,不斷的提升消費,再不斷地掙錢,再不斷地消費……因而進入了老鼠賽跑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沒有辦法讓自己有良好的儲蓄。而缺少這儲蓄,那么理財投資的基礎沒有,一切都是零。
小結(jié):
控制消費,避免過高的消費產(chǎn)生的沉沒成本,從而規(guī)避沉沒成本帶來的頑固性的非理性的持續(xù)消費投入,從而有余錢可儲蓄,如此才能打下理財投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