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
小時候我喜歡聽劉德華、張信哲、王杰……的音樂,有人問我你一個九零后,欣賞水平怎么像個80后的大叔。我噗嗤一下笑了,是因為現代流行音樂太爛了吧,我聽不進去不知道音樂人在說些什么表達些什么。只覺得音樂人長的挺好看的,畢竟這還是個看臉的時代嗎。
有人前些年問過李宗盛:為什么現在的流行音樂好像很爛?李宗盛答:音樂是一個時代的反映,什么樣的時代對應著什么樣的音樂。
這是一個快餐、免費又過剩的時代,錢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
關于古典音樂
有時候我也在問自己,我們聽音樂的時候在聽什么?聽作詞?聽音調?聽作者內心所表達的情感?
拿古典音樂來說吧,如果說第一個將我們屏蔽在“古典音樂”之外的,是“古典”這兩個字,那么第二個讓很多人無法進入古典音樂領域的致命障礙,在于“我怎么沒聽懂呢”?沒聽懂?你如果真聽懂了那可真壞了事了?《道德經》里的第一章有句話很經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能形容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名”。
當然理解不了也不能怪大家,反而要稱贊下大家,儒家學說思想已經根深蒂固,恭喜你思想已經被同化。中國的教育模式總是使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每道題都有標準答案,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我們從小受著這樣的訓練長大,一旦接觸到音樂,便產生一種先天的沖動:我得搞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是誰說的我也記不清了。意思就是優秀的人,知道一個道理后,二話不說就去執行。中等人聽到一個大道理后,一邊執行一邊懷疑,這事行嗎?下等人則是哈哈大笑,估計還得爆兩句粗口,什么玩意兒這是?就這簡單的幾句話把人分成了三大類。
國外也有一句諺語:“不要嘗試去發明輪子。”潛臺詞是老祖宗已經試驗過無數回,圓形的輪子最省勁,但總有一些人隔三差五就琢磨,如果是方的呢?菱形呢?八角呢?最后全折里頭,一事無成。
我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聽肖邦的《夜曲》的時候,我就不斷在問:“這到底什么意思?它要表達的是什么?”但是關于音樂這東西,有句著名的描述:“當文字停止的時候,音樂開始了。”它幾乎無法表達,但中國人偏要去表達。
所以,放棄吧,放棄這種想法。音樂不是讓你“懂”的,只需要你去感受。音樂帶給人的首先是一種生理反應,它的旋律讓你的身體和神經慢慢松弛下來,然后生理再演變成心理,我們感到愉悅、感動、歡快或憂傷種種。
有人說名著之偉大,從來不在于所謂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個個筆下無的動人細節。人人心中有而個個筆下無所指的是什么?是“共鳴”啊。這也是那些超級演說家深得人心的秘訣之處。
人的進化
為什么要喜歡音樂?
因為當全世界都向你背過身去的時候,音樂不會,依然會固執地守在你身邊。音樂的本質,就是帶著對人性的解讀和詮釋,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長。人性這個參照系,請盡管對它放心,最基本的東西永遠不會變。
當我們提出“為什么要喜歡音樂”這個問題的時候,恐怕應該先問自己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喜歡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相當多的中國人在它面前望而卻步。因為覺得聽不懂,欣賞不了門檻太高。多學學高端的東西吧,以后還要見高端的客戶和朋友呢。
古典音樂的英文名字叫 classical music后來中國人把它翻譯成“古典音樂”,我覺的這名字起的一點都不前衛?太古板了吧。后來我仔細想想也是有些道理的,我們時常感慨“人心不古”,其實所謂的“古”也無非是今天的想象。哪個時代都有相似的荒謬與困境。古典音樂誕生的年頭,附庸風雅的達官貴人也會在晚上七點半打著飽嗝走進神圣的殿堂,在音樂聲中打起呼嚕。否則海頓怎么會創作《驚愕》交響曲,用突變的節奏,惡作劇似的嘲諷他們?所以古典音樂不古典,它演繹的依然是當下。
有些文字一百年后甚至一千年后,讀起來也不會過時的。
為什么現在的科學技術進步這么快,但是這個世紀的人依然需要好幾個世紀之前的音樂來撫慰心靈?其實很簡單的一句話:人性的進化是很慢很慢的。
寫在后面的話
此文靈感源于作者的讀書筆記和作者的朋友,以及日積月累的知識碎片,只可小范圍閱讀不宜大范圍推廣。
此文不對任何專題投稿,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轉載。僅對關注作者的用戶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