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著,中華書局出版社,2004年。
前言:該讀書筆記是建立在筆者閱讀了《中國近代史》的基礎上所編輯的文章,后期會隨著筆者對中國近代史的深入了解而不斷更新。
對于鴉片交易,清政府態度曖昧,一直在弛禁與嚴禁之間徘徊不定,因為有些官員與走私人員有不正當的勾結關系。欽差大臣林則徐上奏,請求道光皇帝實行禁煙。由于林則徐過去采取過許多禁煙的政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于是道光帝任命林則徐查禁鴉片。林則徐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來處理鴉片問題,美國人因為販賣的鴉片的份額很少,所以很聽話地把鴉片都上繳了,但英國人的態度很強硬,只是隨便地上繳了一部分的鴉片來應付林則徐,林則徐不買賬,于是義律把矛盾上升到兩國高度,架起了英國國旗。對此,林則徐也不妥協,直接中斷中英之間的貿易,義律只能乖乖的上交鴉片,但義律心里是另有一番打算的。林則徐看英國如此配合,緊接著也把貿易的禁令給取消了,但不再與英國人貿易,驅趕販賣鴉片的販子,于是英國人到了澳門,打算采取武力手段來解決。林則徐把收上來的鴉片,集中到虎門進行統一銷毀。
林則徐的禁煙并沒有完全成功,因為英國沒有上繳全部的鴉片。廣州不讓走私鴉片,行,那就到福建去走私,且英國還掛上美國的國旗來走私鴉片。對此,美國是支持英國的做法的。林則徐的禁煙并沒有對英國商人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反而引起了英國的反彈,成為英國討伐中國的借口,也成為了道光帝革職查辦林則徐的主要理由。
在這里,為什么說是借口呢?是因為英國早在林則徐禁煙之前,就謀劃要向中國發起戰爭了。英人律勞卑慫恿戰爭,建議在中國建立英國的居留地,簽訂通商條約,律勞卑受命尋找中國沿海處可以停靠船只的地方。巴麥尊也有一套對中國的戰爭計劃,首先封鎖珠江,然后占領舟山群島,抵達白河口和北直隸灣,取得戰爭的勝利之后,要求免除子口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巴麥尊的戰爭計劃里,并沒有把香港作為他們的軍事駐地。義律也有自己的戰爭方案,跟巴麥尊有相似之處,都同意占領舟山群島中一個中等大小的島嶼。義律有兩套戰爭計劃,一是封鎖廣州,主力開往舟山群島,與此同時,在鎮江附近封鎖南北交通,逼近南京。后來義律的實際行動與巴麥尊的計劃有所差異,有的是暗戰義律自己的計劃,后來確實也在南京與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正是因為這差異,成為了義律被革職的重要理由。方案二是直接主攻廣東,提出割讓澳門的要求。
英國的戰爭計劃是為了開拓市場,謀取商業利益,后來的鴉片戰爭基本上是按照英國的腳本在進行,說明了中英實力懸殊。
1840年,英軍按照巴麥尊的戰爭計劃,封鎖了珠江口,不允許中國船只出海,這主要是針對中國的官方船只。接著,英國派懿律(義律的堂兄弟)抵達中國。在準備中英鴉片戰爭的時候,義律并沒有按照巴麥尊的計劃,而是根據他自己對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行動。英軍艦隊只是封鎖廣州,其余北上,沒有按照計劃在廣州遞交信件。因為義律認為此時在廣州遞交信件不合適,當地的地方官無權答復英國的信件,且他們不是想要在廣州進行談判,而是要北上的。英軍過了廈門,在廈門發生戰爭。接著占領舟山定海縣城。在寧波口附近活動,遞交信件,但是被拒,于是繼續北上,在白河口附近活動,成功遞交了信件。但義律和琦善會談無果,雙方約定到廣東再談。
巴麥尊的信件里的內容是什么呢?(《巴麥尊照會》)
1、稱林則徐的禁煙舉措為“殘暴行動”。
2、認為林則徐傷害了英國臣民,侮辱了英國君主。
3、提出了五項“賠償和昭雪”的要求。
4、要求“立即全部接受”,否則“敵對行動將不會停止”。
英國艦隊在白河口遞交信件的主要目的是告林則徐的狀,和要求“賠償和昭雪”。此時的道光帝是不明狀況的,于是下令讓琦善查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道光帝“天朝上國”的心態在作怪,看了巴麥尊的信件后,便信誓旦旦地說要給英國一個答復,答應查明。從這可以看到道光帝是把英國看成屬下,也認為林則徐不大義,把鴉片戰爭的原因全部歸咎到林則徐身上,認為是林則徐惹的禍。于是,道光帝為了給英軍一個交代,把林則徐給革職了,讓琦善擔任林則徐的位置。
琦善任職后,便按照先前與義律約定好,受命前往廣東議和。談判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840.12初—1941.1初
1、賠償煙價。ok
2、平等交往:公文不再使用“稟”、“諭”等字眼。ok
3、割讓島嶼。no
其實,義律是已經占領島嶼了,就是前面說的舟山定海,但義律卻因為琦善的拒絕而放棄,不是真的放棄,而是有他的打算。
4、開放口岸:廈門和舟山。no
義律提出的這點要求,跟巴麥尊的計劃不一樣。
5、口岸居住。no
英軍照舊只能住在澳門,澳門那里有葡萄牙人。
6、義律反覆:如果琦善不答應開放口岸,那他就不退還定海。
7、琦善提醒:談判之初義律曾宣布,不謀求獲得領土。
綜上,琦善沒有做出出賣中國主權的行為,面對義律割讓島嶼的要求,琦善是拒絕的。
(二)第二階段:1841.1初—1月底
1、義律認為琦善沒有誠意,宣布由英軍總司令伯麥來處理事務。
表明義律不干了,要采取武力手段了。
2、進攻大角、沙角炮臺,占領穿鼻。
3、義律和伯麥照會水師提督關天培,提出在穿鼻建立商館、立即開放廣州貿易、另開一口等停戰條件。
4、琦善答復:可以在外洋(香港以外)的地方割一地來開商館,無需另開一口,于是英軍撤退后,在廣州開港。
5、義律照會:可以香港海岸及港灣代替穿鼻,廣州立即開港,否則不能交還定海、穿鼻。
6、琦善答復:可以在尖沙咀和香港島居住。
7、義律照會:同意交還定海、穿鼻。
8、義律宣布與琦善達成初步協議。
但這個初步協議說的是,琦善同意割讓香港島,這與實情有很大的差異,琦善只是同意他們居住而已。
(三)第三階段:1841.1底—2月底
1、英軍占領香港島。
2、義律發布公告:宣布香港島居民為英國女王的臣民。
3、雙方面談,義律提出割讓香港島的要求,琦善拒絕。
4、清調集軍隊,英軍向虎門進攻。
5、英軍退出定海。
英軍原本是已經占領了定海的,但選擇不居住在定海,是因為英軍在這死了好多人,加上定海不適合英軍居住,所以英軍放棄定海。義律也由于英軍在定海死了好多人而被撤職。
6、虎門炮臺陷落,關天培死。
7、琦善始終沒有在《穿鼻條約》上簽字。
由此可見,琦善并非是賣國賊。這也是書中的一個誤點。
三次談判之后,琦善被革職查辦,是因為琦善沒有按照道光帝的要求去做。道光帝主戰,而琦善因為深知實力不如英軍,所以主和。琦善在與義律義和的時候,是完全排斥廣州巡撫怡良和廣州將軍阿精阿,這兩個人便向道光帝奏報琦善自作主張讓英軍占領香港島、發布告示等。所以琦善被革職,并且秋后處決(死刑),后來改為發配吉林贖罪。
其實,琦善跟林則徐的關系是很好的,他們之間也沒有矛盾,琦善還幫林則徐說話呢,問題是出在道光帝身上。另外,林則徐被革職之后,其實是還有翻身的機會的,因為林則徐跟道光帝一樣,對于英軍,是主戰的,但他沒有把握好機會,再被革職之后,多次上奏辯解,引起了道光帝的反感。導致后來,雖然大臣屢次上奏重用林則徐,道光帝都不理睬。
三次談判失敗之后,道光帝調兵譴將,派楊芳和奕山到粵東反攻。奕山認為,防民甚于防寇,于是不用粵兵和廣東的水軍,用外省的。結果毫無意外,反攻失利,簽訂《廣州合約》,奕山和楊芳需要向英軍繳納贖城費,清軍需要退駐距廣州城60英里以外。奕山和楊芳并沒有把實情上報給道光帝,而是謊報軍情:
1、聲稱毀了英兵船多只,殺英軍多人。
2、說英人要求清換商欠,沒有提到《廣州和約》。
楊芳和奕山偷換概念,想讓清政府來替他們還債。
3、說英軍進攻廣州得到了越秀山神的保護,英軍請求道光帝頒布匾額(慈佑靖佑),以便供奉。
其實這匾額是奕山為自己求的,但結果沒能得到保佑,還是被發現謊報軍情了,福建巡撫顏伯燾向道光帝奏報粵東反攻戰實情,道光帝發現顏伯燾所說的跟奕山所說的不同,于是派廣西巡撫梁章鉅去廣州調查實情。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廣州和義之后,英軍便在光柱騷擾當地的居民,引起了人們的不滿,于是便有了三元里人民抗英。
義律由于背離英國政府的指示而被革職,之后,璞鼎查替代義律的位置,背負著重新占領定海,簽訂條約的任務。
璞鼎查抵達香港后,便北上抵達定海,雙方在定海開戰。清政府派出兩江總督裕謙,裕謙是主戰派,對英軍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下令將英軍士兵的尸首給挖出來,扔到海里,處死被俘的英軍,在俘獲了鎮海處的英軍之后,下令剝奪肩背的筋一條,用作馬韁,再將該士兵凌遲。面對清軍的來勢洶洶,英軍退出定海。在與英軍的交戰中,清政府的官員對英軍的認識大變,沒想到英軍水陸都很能打。英軍退出定海后又重新占領定海,同時還占領鎮海和寧波,期間還不斷地騷擾臺灣。清政府派奕經來幫助裕謙,奕經跟奕山一樣,認為防民甚于防寇,反攻失敗,裕謙為了逃避處罰而投水自盡,被救,但沒能救火。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道光帝再不愿意議和,也沒辦法,于是雙方簽訂《江寧條約》。
清政府不僅面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內也遭受反清勢力的打擊,也就是太平軍,下面我將會講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謝你讀書,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