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寫的上一篇讀書筆記里說過,這不是一本教你成功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獲得幸福的書。但是本書中也有關于成功的論述。
第四章:成功學不能學
成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混得太慘也是。大部分人,還是過著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日子。
還記得《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嗎?有的人喜歡男主人公加德納最終成為經紀人那一段,有人喜歡他在出租車上玩魔方獲得工作的那一段,而在古典老師(本書作者)心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帶著兒子擠在地鐵站的廁所里過夜的那一段。
被房東趕出來的父子倆被迫流浪到地鐵站,踹開一個公共廁所的門,哄著孩子入睡。然后他頂著廁所的門,翻開書,準備他的入職學習,他的臉上滿是堅定。他告訴兒子:如果你有夢想的話,那就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么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得去努力爭取,就這樣。
這段話我也印象深刻,因為自己身邊多的是一直否定我的人,她們或是我最相信的親人,或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或是我一直敬愛的老師,或者什么都不是,只是偶然遇見的人。
在父母親戚老師眼中,最適合我的道路莫過于讀研讀博,最后在高校或者研究所謀得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但是我深知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他們會否定我跨專業求職的可能性,會無限夸大一個女生在沒有任何關系背景的情況下,年紀輕輕就踏足社會的危險。
我并不想反對他們的人生觀,那是由他們多年來的經歷決定的,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不適合我。在這個夢想雞湯化的年代,如果你有夢想,一定要去捍衛它,因為那是無比寶貴的東西。
第五章:如何找到熱衷一生的事業
如何找到熱衷一生的事業真的是一個令人十分苦惱的問題,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曾迷茫過。不管是未出校門的大學生還是已經工作三五年的職場人。我和很多已經工作幾年的學長學姐交談過,也咨詢過專業的HR,發現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兩個問題是:
大多數人不清楚社會的精細化分工,不明白不同行業哪怕是同一個崗位都會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第二個問題是容易被職業的表象所欺騙,沒進這行之前就對它有一個由自己多年的生活經驗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而這一印象往往會導致你做出一些不明智的決定。
關于如何找到熱衷一生的事業,我不想重復書中的觀點,我的做法是不斷地去嘗試,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錯中排除自己不喜歡或不適合的崗位,從而發現自己真正適合干什么。
我是一個十分愛折騰的人,一開始只是不想從事科研工作,于是聽從了父母的建議去當據說是幸福指數很高的老師,做家教,去傳統教培訓機構實習,實習了半個月后發現自己并不喜歡教育行業背后的盈利機制。
嘗試銷售崗,發現自己的性格并不是特別外向。自學PS,看設計類書籍找設計崗的實習,發現自己離真正的設計師還很遠很遠。
大二下學期做了一份運營崗,以及我現在做的也是比較偏內容運營性質的工作,一路折騰,終究還是確定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雖不能很肯定地說會熱衷一生,但至少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迷茫。
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這章講述的是受害者與掌控者所具有的不同心智模式,而真正的快樂往往來自于你用哪一種心智模式想問題。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用掌控者模式生活,你可以掌控生活中大多數的事情,這一切都取決于你怎么想,怎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