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上初中的時候,每周回家一次,那時候每次的回家都是興奮的不行不行的,尤其是周六的下午,那時候會走路回去,和幾個小伙伴打打鬧鬧相伴回各自的家里,一路走又不覺得累,農忙時,回去后接著干活,所有的一切都是開心和幸福的。那一年初二冬天下雪,自己請假回去,凜冽的寒風刺在身上,雪花打在臉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和傷心,因為只要繼續走,回家的路就短了許多。記憶總是片段式的呈現,但是就是這殘存的記憶卻讓自己回味無窮。
后來上了高中,離家又遠了許多,一個月回家一次,在這三個星期里,最后的一周過的特別的漫長,終于熬到回家的下午的時候,公交車上擠了又擠,也是開心的。當回到家的一剎那,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家里多了什么物件也也是第一時間發現,聽到狗叫的聲音都感覺是如此的親切……
再后來,遠離了家鄉,上了大學,回家的次數少了許多,當時的年少輕狂,終于覺得可以自己一個人來面對周圍的世界了,所以開始了無盡的兼職生活,發了一點工資也要和室友們分享一下勝利的果實,清楚的記得第一次發了二十五元,看到自己犧牲周末換來的辛苦錢,真是異常的興奮,激動下為每個室友買了一個冰糖葫蘆,還有當時特別想吃的校園門口賣的燒餅,最后的五元當然也買可口的水果,那時候覺得全世界都是幸福的,當一次又一次的勞動所得成為了我們肆無忌憚的青春揮霍,大學的時光也快要結束了,而每次的回家都要跋山涉水,做著綠皮火車也是美滋滋的……
直到工作后,回家的次數少了太多太多,因為忙于工作,因為忙于朋友,因為忙于自己的生活,回家的路上少了很多人的身影,有時候的回家雖然匆匆一夜,那也是踏實安心的,聽一聽父母的嘮叨的聲音;看一看家里熟悉的院子;吃一吃媽媽的餃子,心里總會安心許多,即便沒有過多的言語交流也是祥和安穩的。記得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兒子說周末要回家,母親知道兒子最喜歡吃餃子而且是韭菜雞蛋的,就開始不斷的忙碌,當兒子推開門的一剎那,餃子也在桌子了,兒子放下東西就開始吃,誰知道吃到一半的覺得餃子沒一個味道都是如此,就去問他的媽媽。媽媽說:"媽媽老了,在做餃子餡的時候,忘記放鹽了,就找來一次性的針管,調好鹽水,一個餃子一個餃子打進去。"聽到這里兒子已經吃不下去了……
當聽到兒子要回來的聲音,媽媽就開始忙碌,是怎樣的愛,可以恰到好處的把每一個餃子的鹽味調的正好呢?又是怎樣的愛可以做到呢?在回家的路上,我們也許忙于自己的小家庭;忙于自己的工作朋友;忙于聚會旅游,讓回家的路很少有我們的身影了,歷經歲月的滄桑,上學時的回家,工作后的回家,都是不一樣的,歸家的路也是不一樣的。
無論身處何方,回家是永恒的話題,因為那是根,那是我們最初的地方,周末的時候,回回家,看一看院子里是否多了樹,屋子里是否多了茶杯,廚房里是否多了你喜愛吃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