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沒什么了不起,在乎才是真可貴。

記得剛玩QQ那年,碰到陌生人申請加聊天,我認為對方跟我一樣是在校的學生,畢業工作后,碰到陌生人聊天,我則會認為對方是已經工作的人,總是在聊了一段時間之后,才會改變最初設定的形象。

記得我懷孕時,我總是能發現街上好多跟我一樣孕婦,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孕婦效應,孕婦效應又稱視網膜效應。

視網膜效應 :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征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征。

隨著人的長大和成熟,我們看社會看世界萬物不再是小時候單純的非黑即白,我們看電視劇,也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最關心的問題是:這里面誰是壞人?誰是好人?

我們會從更多的角度去解讀一件事,人性是復雜的,人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我們有喜怒哀樂,有高漲有低落,有理情有感性,在不同的催化劑、環境下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我們會發出怎么越來越看不懂一個人的感嘆,別說別人,與之天天相處的自己都還想不明白呢。

雖然隨我們的見識和經驗增長,但我們還是會時不時掉進視網膜效應的坑里。

比如我去年第一次參加一個英語社群,雖然我自認為沒有帶什么設定加入群,但我知道社群里有博士生 ,正在國外交換的學生跟我在一同寫作業練口語時,我還是大大地驚了一把,細細想來,我在自己意識未察覺的情況下,已經有一個最初的設定,那就是我認為參加社群的人都跟我是差不多學歷荒廢英語的人,而我這個設定在社群里很快被打破了。

她是某個專業的博士,又不是英語專業的博士,加強英語口語不也是很正常么,何況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正因為生活在國外才倍感英語口語的重要呢。

這一次之后,我再入社群就淡定多了,比如我現在加入的S寫作營和007不寫就出局,我認識的這群寫作的伙伴里有三甲醫院的醫生,偵察現場的刑警,投資公司高管,健身達人,騎行高手,全職媽媽,保險,理財,房產,教育……學歷從初中至博士,天南地北,國內海外,各行各業都有,我們同在一個社群里寫作輸出自己的觀點,發出自己的聲音,特別樂意看到他人對自己文章的點評和建議,到處求挑刺。

這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想像的。

近期看奇葩說,羅振宇說他之前每期都守在電腦面前看奇葩說,享受思維觀點碰撞的樂趣,到了奇葩說現場,每次辯論結束后,他在現場把那些碎了一地的自我,一片片撿起來重新裝到身體里,重新構建。

其實我們看書、聽課、交流、體驗、學習都是在構建自我,現在強調認知升級,在升級大腦的操作系統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了那種以前看問題的狹隘和片面,當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臺階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有著全新的感知,這種感覺會上癮,我們樂此不疲地攀爬,我們更進一步地去接近真理,我們變得更客觀更理性,思維變得更縝密,表達變得更有邏輯,這些都是認知升級帶給我們的,這些都是打碎了以前的自我重新構建的。

李笑來老師說我們要去發現他人的優點,優點可以用來借鑒和學習,我們要多鼓勵別人更要多鼓勵自己,因為這個社會的嘲諷和打擊已經夠多了,我們不需要再往自己身上踩一腳。

這是讓我們的視網膜聚焦到別人的優點,而非缺點,聚焦到自己的進步,而非失落;

好的社群就是視網膜效應的正面引導,讓我們關注自己的成長,升級迭代。

我們和牛人同在一片藍天下,呼吸同樣的空氣,生活在同樣的物理世界中,但精神的世界卻是天差地別,財富也是天上地下。

但我們不可妄自菲薄,我們始終要相信自己可以進化為更好的人。

社會是分層級的,也許我們拼盡終生的力氣也無法到達某些層級,但我們至少可以在自己現有的層級往上進一兩個層級。

不要酸葡萄,別說不在乎,不在乎只是一句話。

在乎卻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和拼博,

在乎更需要勇氣

在乎更可貴

因為過程中自我會不斷被打破

享受這種蛻變的痛苦與重生的快樂吧

我們再也無法回到小時候那種強烈的愛憎分明,因為我們了解到人的多面性和社會的多元化,一開始我們抗拒,懷疑人生,但最終我們會接納,變得包容。

有沒有一直抗拒的?

我們說他不成熟,是巨嬰。

誰沒憤青過呢?

只是程度和方式的差別

有人在這個憤的過程中發現了更好更高級的發聲方法,轉化成了人生成長導師。

來來來,坐下,聽我跟你說,你之前碰到過的這些坑,我都掉過,我現在的成就如何如何,我來告訴你怎么做。

成功學和傳銷最喜歡用這套來洗腦

洗腦并不是一個貶義詞

洗腦本跟洗澡一樣

天天洗澡沒人覺得奇怪

但你說天天都在洗浴中心洗澡

不能怪別人的聯想

傳銷中的洗腦極具迷惑性

其實經不起邏輯的推敲和證據的考察

傳銷把威逼利誘的手段用到了極至

不給你留理性思考的空間

我們不能因為傳銷把洗腦這個詞變成洗浴中心的洗澡

我們就拒絕別人給我們認知的洗腦

我們不能帶同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所以我們要去分辨、思考、甄別

想起以前上培訓課中的一個小故事:

第一次,我走在一條路上,不小心掉進了路上的一個大坑里,我大場呼救,努力爬了出來;

第二次,我同樣走這條路,繞過這個坑,同時告訴別人此處有坑,要小心;

第三次,我走在另一條路上,微笑前行;

希望我們的人生可以切換到一條更好的跑道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