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個人知識管理
撰文|Jason
互聯網的力量無遠弗屆,我們可以輕易獲得海量的信息和知識。而交通工具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高速鐵路網的組建,也讓我們能夠涉足的地理區域大大擴展。
今天,我們所能接觸的信息、所能見到的人,已經百倍于我們的父輩。
整個世界仿佛被拉到我們眼前,然而與此同時,另一種焦慮浮上心頭,比如:
關注了很多公眾號,花了很多時間去讀10萬+文章,回過頭來,卻發現茫然無措,啥都不記得。
微信收藏上百條內容,微博mark了很多內容,想要找到某一篇,如同大海撈針。
通訊錄里存了幾百人的聯系方式,需要他人幫助時,要么不知道找誰,要么關系淡漠,難以開口。
花了很多金錢和時間去參加閱讀、上課,自己的能力卻沒有明顯提高。然后繼續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陷入低水平學習的循環。
在生理層面,我們的大腦進化緩慢,它能夠同時處理的信息數量約為7個,這幾乎注定了人類在信息時代的無所適從。
今天我們談** “知識稀缺”,重點已經不再是如何獲取知識,而是如何得到優質知識,并切實依靠知識讓自己過的更好。 **
1、比財富貧窮更難突破的,是知識貧窮
如果稍微抬頭,看一看自己所處的世界,會看到比財富分化更加嚴重的知識分化。
試著思考以下問題:
- 貧困地區的兒童,和一線城市的兒童,誰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 中小企業的員工,和500強企業的員工,誰更需要獲得職業培訓資源?
- 普通老百姓和投行高管,誰更需要獲得科學的投資知識?
稍微冷靜下,就會意識到一個早已是常識的“新發現”:
** 對優質信息和知識最緊缺的群體,受制于自身和環境,恰恰最難以獲得它們。**
** 不僅是在財富方面,在知識和信息方面,“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趨勢也在愈演愈烈。**
這種現象,在西方叫“馬太法則”、“20/80原理”,在東方叫“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
2、知識稀缺如何限制我們的發展
來看一段小說《三體》中的故事。
三體文明接收到了地球的信號,于是派出艦隊去占領地球。然而悲催的是,通過分析,他們發現,地球文明是以指數的速度在進化。由于航行距離過于遙遠,等三體艦隊到達地球時,地球文明已經進化到比三體強大很多倍,可以如同踩死螻蟻般打敗它們。
于是,三體文明的科學家制定了一個“智子計劃”,目的是鎖死地球的科學發展,讓地球文明無法進化。“智子計劃”,就是在一顆質子(組成物體的一種微觀粒子)上,雕刻電路,讓它成為一臺超大型人工智能系統,稱為智子。智子可以通過光速飛行到達地球,讓三體文明遠距離打擊地球。
智子是如何“鎖死”地球科技的呢?
有3種方式:
1、"染色":通過渲染科學帶來的諸多副作用(環境污染、倫理問題),讓地球人質疑科學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2、"神跡":智子會向地球人展示很多地球科學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從而讓非科學的思維壓倒科學思維。
** 3、最核心的方式:由于地球科學的發展,依賴基礎物理學中對物質微觀結構的研究。比如核聚變的發現導致原子彈的發明,進而改變文明進程。智子會干擾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讓所有的粒子碰撞實驗都失效。通過擾亂基礎物理學科的發展,讓地球科技無法發展。**
用“類比”的學習方法,如果你讀懂了上面這段話,那么也就理解了“知識稀缺”如何限制我們的發展。
人的發展類比為地球科學的發展,依賴的是最底層的** “心智模式”。 **
在認知心理學中,心智模式是指人們內心深處長期保留的對世界的看法,以及由對日常生活的點滴領悟積累而成的思維定式。
把大腦看作一臺計算機,心智模式就是操作系統。我們接收到外界信息,心智模式進行分析、給出反饋。
我們常見到的性格測評,就是對自身心智模式的描述。
心智模式有好有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個體的人生境遇,即所謂“性格決定命運”。
譬如:
你的心智模式里,如果欠缺“投資自己”這個概念,在遇到付費型的知識產品時,通常會反復猶豫。
如果沒有“自己的注意力是最寶貴的財富”這個概念,就會失去對自己注意力的珍惜和保護。
如果沒有“才華如果沒有形成產品,就一文不值”這個概念,就會常常懷才不遇。
回到《三體》中的故事,知識稀缺如何影響我們的發展呢?
- 1、因為看到“偽知識”、“懷知識”的壞處,轉而相信知識無用論和有害論,停下學習的腳步。
- 2、錯信“偽知識”、“壞知識”,進而用它們來指導自己的人生。
- 3、最要命的一條,知識的稀缺以及錯誤的知識,會讓我們底層的心智模式無法進化,進而永遠停留在較低的生存模式。
譬如下面這些心智模式:
1、習慣花大量時間找各類免費資源,并習慣這種行為。
2、沒有投資自己的習慣。
3、習慣單打獨斗,沒有“整合資源”的意識。
4、認為養生和健身是有錢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5、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狀態。
6、對新的商業模式、新技術非常淡漠,沒有了解新東西的欲望。
如果不通過學習新的知識來沖擊原有的觀念,很難單純依靠個體的反思去沖破上面這些心智桎梏。
遺憾但必須接受的是,一個人的心智模式,幾乎在出生時就注定了大趨勢。
18歲之前,我們需要生活在家鄉,每天見得最多的是家人、同學,聽聞到的是家鄉的各類新聞,這些環境構成了我們成年之前心智程序的來源。
對于出生在底層的年輕人來說,成年之后一道漫長的人生課題,就是升級自己的心智程序。
如何升級?** 終身學習,學會管理知識,對未知領域,永遠保持開放和好奇的態度。 **
在未來,互聯網的覆蓋,會讓不同群體間**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成本差距會逐漸縮小。 **
今天,一個偏遠山區的小孩得到良好的引導,依靠互聯網,可以獲取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優質教育資源。
與此同時,** 知識的稀缺,特別是如何鑒別、學習、掌握靠譜的知識,會成為限制個人心智成長的主要因素。**
對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在個人層面,掌握如何去**管理信息和知識的基本功**,已經是如同呼吸、飲食一樣的底層需求。
···【End】···
本文是《個人知識管理》系列第【01】篇文章。
想了解更多管理信息和知識的技巧,請耐心等待下期話題。
** 下期話題預告:《知識管理—— 一種陪伴終身的成長方法》 **
*************************
推薦閱讀:[簡書連載風云錄](http://www.lxweimin.com/p/aaf6d3d979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