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千年沖積,給在深山的人類留下一個個小禮物。那就群山環抱的小壩子。景洪就是這樣的一個。曼弄楓是景洪新開發的山腳平地。這些少得可憐的土地,成了各種商業或者住宅樓盤。但是并不景氣的經濟下,這里燈火寥寥。.曼弄楓的幾家烤雞店是一般的觀光客很難到達的地方,也是本地人民還可以享受到的比較正宗的傣族美味之一。
所有的菜都沒有江浙上海的精致擺放。卻用直接的,濃烈的色彩和味道來沖擊人的視覺和食欲。這中間也可以看出漢族和傣族民族性格的不同。漢人之中少有奔放的文化,多是壓抑的規則,沒有熱烈的火把節,也沒有酣暢淋漓的潑水節,好像從唐朝的唐玄宗跳過舞之后,漢人再沒有什么皇帝跳過舞了。沒有舞蹈的人生是殘缺的,所以唐以后的漢文化是一種殘缺的文化。當然,大家都是一種殘缺的存在吧。遠處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像矗立在山腳下,隔著瀾滄江,看著燈火通明的燒烤之城。
** 第一道小“點心” **,干巴肉絲。
風干肉,用木錘打散成絲狀。現代科技可以讓大部分人吃上新鮮的肉食。但是,各種各樣的味道還是像會遺傳的記憶一樣,讓一代代的人去喜歡祖先留下來的做法。本來是帶上路的干糧如今在筳席上被回味著。
第二道,蘸喃咪的竹筍,抱歉光線昏暗,照片拍虛了。其實,就是新鮮的竹筍,煮好切開。這竟然是今天晚上最貴的一道菜。當然,過年時間,屬于西雙版納的旱季。竹筍應該是比較少。禁不住昆蟲和蝗蟲們吃的:)
第三道,今天的主角,千呼萬喚始出來,粉墨登場。 招牌菜烤雞,景洪的燒烤,大部分都會用香茅草綁著一起陪烤的,但是,這道烤雞竟然沒有使用香茅草。但是的確火候很好,烤得外酥里嫩,油而不膩。
烤雞要蘸兩種蘸料吃的
一種是辣椒花椒和辛香料混合的粉末,應該不是咖喱,不過也不知道什么成分,原諒我的不求甚解。另一種,是花椒鹽,這是橫貫神舟大地,東西南北的最受歡迎的蘸料。當然,還可以蘸酸辣的喃咪,這更適合云南本地的胃口。喃咪是什么呢?下面再詳細解釋。其實傣家的食物少有炒菜,大部分是煮或者燒或者烤出來。這些東西都是極其容易讓人上火的,所以,神就送給了傣族兄弟姐妹們豐富的蔬菜水果來降火,以做平衡。在眾多的諸神禮物里,檸檬和茶葉是受歡迎的。
第四道,酸辣魚。
云南人民大多喜歡酸辣口味,這道酸辣魚現在看著照片還是讓人回憶尤新。小炊鍋是鐵皮做的,里面有一小節炭,持續加熱。熟透的西紅柿組成的湯提供鮮紅的底色。陪著豆腐皮,木耳,香草,茭白,酸辣子,青椒,線椒,勾兌出層次豐富的辣味混合魚鮮。湯回感有辣而有甜。這里就像花椒和鹽一樣,豆制品很魚也是一種常用搭配。
圖片左下角就是傣族人民深愛的蘸水小料喃咪。應該是用檸檬汁,加搗爛的西紅柿,青椒,胡辣椒,剁碎的蒜瓣調制的,應該有少許的糖或者味精,味道酸辣生津。讓人蘸完還想蘸。一定要讓食物在里面打滾翻天覆地180遍。才戀戀不舍,依依惜別的送到嘴里,斯密達。
第五道,涼拌黃瓜
是從街上到家里,最受歡迎的全民偶像級的涼拌食物,東北人民拍個黃瓜,版納人民舂個黃瓜。這里的人民是不吃黃瓜皮的。醋據說過去是很奢侈的,所以,大部分還是檸檬代替,現在醋通過工業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檸檬成了點
綴。血紅色的小米辣,綠色的線椒圈圈一直是必須的,還有一味大芫荽,味道更濃烈。不吃香菜單文藝小資,在傣家估計很難找到吃得下去的東西。
第六道,作為主食的煮米干。
米線,卷粉,河粉大概是所有北漂的南方同胞除了老媽之外,永遠最懷念的一道食物了。云南人民有各種各樣的米線米粉的吃法,傣族的米干不是米線,比卷粉和河粉都要薄和細。很濃度番茄湯,加本地的酸腌菜作為湯的底料。等到湯滾動時候放入少許的肉末和蒜末,等肉末變成白色,放入米干煮到湯再次滾起來,加上小蔥花,和韭菜,就可以起鍋了。
第七道菜,是一道碧綠的雜煮的蔬菜,有白菜花,豌豆尖,漢菜葉,南瓜葉。這道菜的特點是大火猛煮,水滾才下鍋,這樣才能保持蔬菜的顏色。湯里混合幾絲平菇之后,會給菜增加一些菌類的香氣和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