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碎片化學習的爭議頗多,有人認為碎片化學習讓人越學越蠢,有人認為碎片化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我認為應該辯證的來看碎片化學習。
上班途中,地鐵里大部分人都拿著手機,有的在用瀏覽在他們睡覺的幾小時內發生的事情,有的在閱讀看了一半的書籍,有的帶著耳機閉著眼睛聽著各類的音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可見,無論反對碎片化學習的聲勢多么浩大,碎片化學習已經被廣泛使用。碎片化學習的存在合理性如下:
學習時間被碎片化: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讓每個人可以被隨時打擾。對于大多數職場人士而言,能有一個4小時以上的整段時間恐怕都已經是一種奢望。時間被碎片化,精力被碎片化,因此碎片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學習內容被碎片化:我們已經進入到海量信息社會,我們每天被無數的消息、新聞包裹著。手機里的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層出不窮的各類微課不斷提醒我們,世界每一分鐘的變化。同時,大量有用的精華信息夾雜在無數的碎片中,碎片化的學習內容正變得越來越多。
學習結果碎片化: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碎片化的內容,自然大部分得出的學習結果也是碎片化的。這一點受到了不少人的質疑,認為學習結果碎片化,導致知識結構碎片化。知識不成體系,可能會無法正確的運用知識。但是回顧我們一段期間的系統學習之后,回顧學習結果,大部分知識都是碎片化的,可能就是是幾個金句和幾種結論。學習結果已經碎片化,因此碎片化學習也是可以接受的。
知識產生碎片化:我們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會遇見新的知識,再不斷去探索和學習新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的體現。《論語》就是知識碎片化產生的例子,它是孔子與其弟子的碎片化對話整理出來的經典。
碎片化學習是學習方式的一個補充而非代替。它也是充分利用時間、提升學習效率。那么如何去運用這種學習方法,我總結了幾點:
碎片化學習的輸出:將學到的知識講出來,寫下來,最終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
碎片化學習的內容:新聞熱點、歷史類、故事類、易學的知識技巧、重溫舊知等。避免用碎片的時間去學習生澀的理論,一些重要的理論和知識還是需要靜下心來,用大段的時間來不斷學習的。
碎片化學習的應用場景:上下班路上、等待的時間(等人、等飛機)、睡前半小時到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