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進新土屋的第一個春天,清冽的春風吹來的時候,我們如老農一般,籌劃著小小田園的四季。有人說,一年四季都是由不同方向的風吹來的。對,也不完全對。只有風,不撒種子的田園,那樣的四季索然無味。
? 槿籬已然嵌入泥土,一排紫色的小棍子,排列的還算整齊,那是我的“手筆”。它們不分晝夜地站在我們自留地的南緣,仿佛在宣示著什么,也是最早連接我們和田地的植物。
? 一場春雨過后,紫色小棒子的枝丫上,薇薇綠色的葉芽冒了出來,幾片葉子抱著小拳頭,隨時準備嶄露頭角。
?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早就知道的農諺,只有在這個春天,對于我來說,才有了實際的意義。
? 東鄰給我幾粒葵花籽,西家送來扁豆和絲瓜種子。他們的種子并不富裕,但熱情與樸實融合起來的善良,帶著光彩,實在而飽滿。
? 我沿著新芽著枝的槿籬,每隔半步,互替著點下了向日葵絲瓜和扁豆。要不了幾天,這些種子就破土露芽了。
? ? 絲瓜的子芽,抻著脖子,然后舉著黑黑的瓜子殼鉆出來,再來一次“上肢運動”,就舒展雙臂,開啟了櫛風沐雨攀緣而上的一生了;扁豆出芽的節奏與之相仿。它們的形狀與豆瓣差不多。只有葵花籽的子芽,與瓜子很不一樣:長長窄窄的一粒瓜子,發出芽來,卻是胖胖的橢圓形的,完全沒有曾經被束縛的痕跡。絲瓜和扁豆,埋下去幾粒種子,不用間苗,就讓它們如連理枝那樣共同發展。
? ? 向日葵的秉性全然不同,它需要一方屬于自己的地方,獨自長大。它的那所有出土之后的日子,都是為了結出一朵大而飽滿的花盤,做著細密而踏實的準備。它需要夯實所有的日子。間苗至關重要。
? ? 當絲瓜和扁豆的柔藤在小小的槿籬枝條上攀援而上的時候,向日葵像一個個小戰士那樣挺立,用綠色染遍全身。
? 向日葵,鄉下的名兒叫“轉蓮”。這么個名字,既儉省了字數,又準確的道出了其生態樣式的精髓。
? ? 轉蓮的干子、葉子上長著細細的白毛,扎手。干,略帶棱角的中空圓柱;葉,互生橢圓心形帶齒。幼小的綠苗,經過不到兩次月圓,就拔高無比令人仰視了。
? ? 與之相呼應的,是鄰居家場邊的另一排葵花。在一目之遙的地方排著橫隊,綠綠的天天向上。只是它們長得更加勻稱健壯。
? 花朵,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吐露了明黃色的花瓣,有的先放出一瓣,然后如猜拳那樣一個個的伸出“手指”;有的卻恣肆綻放,不消一個夜晚就全然盛開了。(很有意思,我見到的花,幾乎都是在夜里開放)齒形環狀花蒂向著花心,牢牢扣住花瓣,任陽光在上面添加油彩。花盤子長大了,很像一個曬秋的匾子。一個慢慢倒扣過來的匾子。
? ? 鄰居家有三個孩子:新社子、金社子和連社子。仿佛是一首贊美公社化道路的歌曲。一頭一尾隨母親的長相,中間的金社子像父親。
? ? 金社子,黃黃的頭發白里透紅的臉頰,細細長長的眼眉,尖尖的嘴巴笑嘻嘻的。嘴巴尖了也算是個缺點吧:每每看到好吃的東西,想吃又不敢吃的時候,口水就會順著尖尖的下嘴唇流出來,滴在地上。
? ? 當夏天的大太陽噴出火焰來炙烤大地的時候,向日葵忙著坐朵開花充實籽粒,金盤子由最初跟著太陽改變朝向,到最后定下來大多數向著東南方向,垂下沉重的腦袋,大約就完成了籽粒長成的過程。此時的葵花籽,有型卻并不成熟。想象著,摳一個出來嘗一下,可能水唧唧的,也吃不出香味。但一定會擁有別樣滋味的。不過,這個時候嘗鮮,無外乎糟蹋莊稼。
? ? 金社子,就是這樣糟蹋莊稼的。這是一個冗長而燥熱的下午,大人們都去生產隊的大田里干活去了,鴨子都去小河里沖涼了,大黑豬吃飽了青草睡在圓頂豬圈里,偶爾哼幾聲。金社子來到自己家那一排葵花面前,照鏡子似的仰起頭面對低垂的大花盤,瞇瞇眼笑成一條縫,口水掛在嘴邊,從一棵葵花轉到另一棵葵花。我在我家門口看到他的側影,有點像正在覓食的狐貍。
? ? 看他轉悠了半天,有點兒莫名其妙。沒想到他跟向日葵說起話來了:
轉蓮啊,我要吃你啦?
? 風吹過來,把他的話帶到遠遠的地方去了,可是他還在原地不動。斟酌再三,他選擇了一棵位置不太顯眼,個子最矮的那個葵花,嘁哩喀喳地忙了好一會子,費了很大力氣,才從花盤子上掰下一塊,就像從圓大餅上切下一塊那樣……這才是真的鮮活呀!
? 好奇,讓我記下了那天金社子樣子,也勾起了我的饞癮。就在當天下午,我家籬邊的第三棵葵花,也被我當鏡子那樣,“照”了好長時間。我用手輕輕地撣去漸漸老去的花蕊,立著長在大花盤子里的葵花籽們,如排兵布陣那樣,以旋轉放射狀向外擴展,井然有序。就連黑白條紋的位置和走向,也是如出一轍。而若干年后,當我知道其花序的外一圈籽粒數,一定是前兩圈籽粒之和,才知道當年的那個下午,其實是一次與某種精靈的相遇。而葵花籽的那一份幼嫩和甜美,不可多得,也未曾的復得。
? 那天晚上,金社子在家里挨罵了,他媽媽的聲音傳到我們家來。而我們家籬邊的葵花盤子上也缺了一塊,卻只有我自己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