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慧001? ? 2018-7-20
? ? ? ?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 ? ? ? 胭脂洗出秋街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 ? ? ?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德玉無痕?
? ? ? ? ? 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這是薛寶釵寫的《海棠詩》,同時也是對自己的真實寫照,“珍重芳姿”寫出她大家閨秀的矜持,一句“淡極始知花更艷”表明了寶釵對自己內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滿了自信。
01
話說《紅樓夢》里的薛寶釵,她永遠是那樣的端莊得體,冷靜自持,冰雪聰慧,深得人心。
她從不喜歡女兒家的花兒粉兒的東西,用曹雪芹的話講,一色半新不舊的衣裳,看去不見奢華,就連住的地方都是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無,就連她吃的藥都是“冷香丸”。
薛家沒錢嗎?固然不是,護官符里曾描寫富可敵國的薛家是“豐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鐵!”,難道是她專給賈母做做樣子表明自己很儉樸嗎?顯然也不是,原王熙鳳和寶玉他媽也就是寶釵的姨媽曾給她送過去一些古董器具,卻被寶釵全數退回。這位深居簡出的薛大小姐是真正的不喜歡這些世俗的身外之物。
很多紅學家評論薛寶釵,很有心機,步步為營最終嫁給了賈寶玉。
她的“心機”,體現在她很會籠絡人心,她懂得討好一家之主賈母的歡心,在自己過生日時,大家都推脫讓她點戲,,她卻便點了一出《西游記》,她深知賈母喜熱鬧戲,最后還點了賈母最喜歡的甜食。
但這種“討好”并未顯得那么刻意的,很自然的,因為前面賈母為給寶釵過生日出了二十兩銀子,那么寶釵點一出老太太愛看的戲,也是應該的,而且賈母年歲已高,待人又和善,寶釵一直住賈府,早把她當成自己的奶奶來孝順,這也是人之常情的事。
她的“心機”有別于王熙鳳,王熙鳳每說的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是要看人的,就拿劉姥姥那位鄉下老太太第一次進賈府來,王熙鳳就拿了二十兩銀子打發了。再來,劉姥姥第二次進賈府,深得賈母歡心,王熙鳳就立馬轉了態度,待姥姥回家,一百兩銀子,外加數不盡的綾羅綢緞,馬車恭送。還有對待林黛玉前后的態度,都顯示了這位鳳姐的不簡單,很事故,很會見風使舵,會耍心機!
02
寶釵的“心機”還體現在她的考慮周全。
話說大觀園起了“海棠詩社”,史湘云想邀一社,但是寶釵卻對她說,既邀社做東,免不了要破費,她深知湘云雖為史家后代,但年幼無父母,跟隨叔叔嬸嬸一起生活,嬸嬸對湘云并不好,湘云在家中根本就沒有地位,哪里來的閑錢來做這些?
寶釵幫湘云開了個“螃蟹宴”,薛家有的是錢,一個“螃蟹宴”自然算不得什么,但是你聽聽這位薛大小姐是怎么說的,她對湘云說:“我是一片真心為你的好,你可別多心,想著我小看你,咱們倆就白好了,你要不多心,我就好叫他們辦去!”這話說得摯情致真,有誰不會被打動,說的話漂亮,做的事更漂亮!這樣冰雪聰慧的可人,不讓她籠絡人心,讓誰籠去?
賈母讓最小的惜春給劉姥姥畫大觀園,要想畫好“大觀園”確不是一件易事,數不盡的好景,還要將大觀園的人物都畫進去,薛寶釵這時的大家風范又盡顯無余,從畫的布局,畫畫的難處,重點,畫畫的紙張,畫筆,用具,寶釵都是條理清晰的作了分析,和排布,可想而知,這樣的大家閨秀見多識廣,什么都懂,,她的領導才能可見一斑,一點兒都不輸于鳳姐。
03
上致賈母,王熙鳳,王夫人,下到丫鬟香菱,襲人,平兒······都被薛寶釵收攏了,就剩下她的死對頭“林妹妹”最后還不是也被她收服了?
曾經,因為寶玉的緣故,兩人經常爭鋒相對,林妹妹向來說話是不顧及他人感受的,即使她言語刻薄,薛寶釵是一般不跟她斤斤計較的。
大家一起行酒令時,黛玉說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這兩句,分別用了《牡丹亭》和《西廂記》里的句子。(當時,這些書都被視為禁書,寶玉的小跟班茗煙給寶玉悄悄帶來這些書讓寶玉看,結果被黛玉發現后,于是黛玉和寶玉一起看了這些書,黛玉就記下了里面的內容,在行酒令時脫口而出)
寶釵知道后,并沒有當場拆穿,而是私下跟她說,這些書自己也看過,并教導黛玉,這些雜書看多了,會移了性情,黛玉聽完寶釵一席話后,不禁心下暗服。
再來就是黛玉病重,她又親自去探望,并勸導:“這里走的幾個大夫,雖都還好,只是你吃他們的藥,總不見效,不如再請一個高手瞧瞧”,又說:“飲食可以養人,每日早起,那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熬粥吃”說罷,命人送了一包燕窩來,這些細節都在說寶釵的體貼心細,她真是把黛玉當妹妹來關心。
薛寶釵的“心機”是自然而然的,是長在骨子里的,沒有刻意,沒有虛偽,可以這樣說,這就是她的“范”!
都說薛寶釵是冷清的人,我卻認為她比較冷靜,理性。她不僅懂琴棋書畫,她會察言觀色,她懂人情世故,她遇事不亂,有很強的領導能力,所以曹雪芹最后讓薛寶釵掌管了賈家,這是必然的,因為只有薛寶釵這樣理智的大家風范,才有能力撐起這破爛不堪的賈家!
后記
以前,讀《紅》覺得太難懂,像讀天書,不過,現在,我仍然認為這是一本天書,里邊確實有很多的東西,很多的細節,不太懂,不懂作者為什么要那樣寫,又在某個地方無端的加入某一段。一邊看書,一邊又看電視,覺得這樣好理解,但就在看大觀園建成時,我想看看真正的大觀園時,又覺得電視里演的大觀園剛及作者描寫一二,所以索性不看電視了。有時候,隨手拿起來隨手翻一頁就讀,有時候一連看好幾章,每次看完,感想頗多,只是懶病又犯,不想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