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看到兒子在群里說,五一放假去太陽島玩,而且好像是自己。趕緊追問了一句:沒有伴嗎?可是,半天不見回答。
下班后,估摸著休息時間,直接語音過去,無人接聽;10分鐘后,還是無人接聽。一顆心再無處安放。坐立不安,食而無味。我知道,我的牽掛開始如野草瘋長,如海潮洶涌。每一分,每一秒,拍擊著我心的堤岸。
我堅守在手機旁,想象著,兒子正吃飯?在路上?他會在第一時間給我回話的。可是,我的兒子,真的會嗎?終于,一條微信蹦了出來:我去買菠蘿了。
如此而已。
總是這樣。兒子上大學后,會為成績,學習的困惑發來微信,更多時候都是我們主動的關心:學習,生活,天氣……而那邊,兒子往往都是應答式,每每以字,詞,短語的方式呈現。
在別人眼里,兒子踏實,懂事,刻苦,自律,成績好,從不讓人費心,兒子就是我們的驕傲。可是作為母親,我知道兒子內向,不善言辭,不喜交流,不會表達,所以我一直嘗試教他用讀和寫認識這個世界,傾吐心聲。讀是沒少讀,可寫就費盡了周折。盡管從小學我就引導他寫日志,給他看身邊友人的作品,我甚至不惜親自“下水”感化,竟也沒有在他心里掀起一絲漣漪,甚至為此在高二暑假和我賭氣,寫,竟成了我們之間不可言說的痛。
好吧,不寫,那“愛要大聲說出來”吧?上大學之后,很少給家里打電話,微信上大多是我們的關切與叮囑。這方面的言傳與身教,我們并不缺少啊!小學到高中,每個周日或假期都帶孩子回家看望老人;父親節我轉給他10元錢,悄悄告訴他該給老爸一個驚喜;提醒他時間長了,該給姥姥爺爺打個電話;放假回來該給老人帶點東西……兒子,除了自身表達能力欠缺之外,是否習慣了索取愛,享受愛,而忘記了愛還是責任與付出?
打開微信,匆匆留言:
1、給你發視頻又留言,你應該問問:是不是家里有啥事?為啥找你?這是一份牽掛,也是一種責任。
2、你是我們傾盡18年的苦心放飛的風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應該和我們一起分享;外面的世界很無奈,你也可以和我們傾訴。但我們的世界也會有風雨有雷電,是否會牽動你的心。
3、從小被愛泡大的你更應該懂得愛,學會愛,表達愛。
4、大學之路應該是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登高望遠、共賞美景。這樣,再遠的路也是旅行,再險的峰也有快樂。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彼此互助、喝彩、甚至超越。獨行則無友,無趣,不易到達遠方。
5、名校本身就是一座寶藏,希望你能發現、挖掘、利用、實現全方位成長。
6、情商不夠高,不僅是自己的事,有時還很傷人。所以,應有意識培養:讀書,交流,合作,寫作,做更好的自己,也是對他人負責。
7、獨行可就近,去附近校園走一遭也不錯。
兒子,期待你盡快成長為有愛心、有能力、有責任、懂擔當的真正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