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是被書名吸引的,作者是楊先生,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實在不敢想象,楊先生筆下的我們仨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翻開書之后,映入眼簾的并不是長篇大論,也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最能體現楊老對家人的愛-三張不同時期的全家福,每一張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我不禁想,這可是一個有愛的學者之家啊。
那我更感興趣了,爸媽都是文豪級別的人物,到底他們是怎么生活的。下文說明。
本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便簡單說明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是重中之重。楊先生采用夢的形式敘述了女兒阿媛離開自己的經過,楊老說這是“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全是夢。楊老對于愛女阿圓的去世,心存愧疚,在《走在人生邊上》中,曾提出過,圓圓由于誤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自己很是痛心。我想這也是楊老為什么要以夢境的形式來抒寫了,夢,不是真的,但夢里發生的卻是事實,不想接受,還必須接受。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老一個人回憶了一家三口的相遇,相守的點滴經過。同樣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丈夫,女兒和自己之間的趣事。有留學海外時的寄宿生活,到自己捯飭鍋碗瓢盆,最后做成美味可口的飯菜。還有老兩口互相剪頭發的照片,想必這些細小的事情,在楊老看來一點都不枯燥。剪個頭發這么尋常的事情,竟然也拍了照片保留下來。我一直覺得一個在乎生活細節的人,過得總不會太差。因為所有的愛都會流露在不經意間的舉動上,而你卻發現了,并記錄了下來。等到年老時,翻開來看,竟然多了許多可以回味的事情。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對于細小的事情,往往不太在意,而照片是記錄當時當景最好不過的方式了。從此之后,我就喜歡上了拍照。單從這點看,楊老是個懂生活的人吶。別看錢先生才華出眾,可是在生活上就跟個小孩子似的。楊老不在家,錢先生跟犯了錯的小學生一樣跑過來,我打翻了家里的墨水,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老說,不要緊,我會洗。我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楊老說,沒關系,我會修。怎么聽了,就感覺幸福感爆棚呀。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就是,你做錯事,有人包容。錢老對楊先生也是恩愛有加。楊先生剛懷孕,就跟錢老討論是女兒還是兒子,先生想生一個像錢老的女兒,錢老卻對她囑咐道:我只要女兒,我不要兒子,我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想,最浪漫的情話大抵不過如此了吧。
楊先生的文字如和煦的春風,將這一家三口的幸福緩緩道來。如果你只是想一睹楊老的文采,那么,你選對了,因為,最至高水平的表達,莫過于將平日里的小事樸實地表達出來。情真意切,才能令讀者產生共鳴。除此以外,書中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女兒阿圓病危時為這本書寫的手稿。可惜只寫了幾篇,阿圓就離開了。為這個家,寫一本書,是阿圓的遺愿,楊老替女兒完成了。白發人送黑發人就已經夠叫人煎熬了,還要回憶一點一滴,記錄下來,我想,楊老是要經歷怎樣的心理斗爭才寫下這本書的呢。回憶總是令人傷神又費心的一件事,要是一般人,都會把傷痛藏起來,而楊老能夠面對現實,實屬不易。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是楊先生高貴靈魂的寫照。或許真的是家人的愛,才賦予楊先生如此大的勇氣吧。
楊老給我們呈現了幸福的另一種模樣:你在時,相濡以沫,你走后,我一個人來回憶。
就像楊老所說的:這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書的最后,附上了阿圓的作品,一筆一畫,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