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好物不堅勞,彩云易散琉璃脆。
?“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楊絳先生)
?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足夠痛苦。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 ?非常幸運的是在還在上大學的年紀,在仍處于單身貴族的狀態和飽含青春的激情的時刻拜讀到了楊絳先生生前所傳世的一本在晚年時孤獨思念整理出的讓我幾度落淚合上書看不下去的《我們仨》。
? 我很感激這個狀態,也很感激在一個暮年老人的筆下帶入著去紀念流失的歲月,懷念美好的過去。在她的世界里我,我讀著讀著,越來越喘不過起來,仿佛讀到某些部分甚至要抬起頭停下來緩一緩才能夠繼續隨著她的回憶走下去。
? ?無疑,《我們仨》是樸素、真實而且與世無爭的。但又每一句文字讓我們倍感沉重,讓我們十分揪心。倒是,楊絳先生的寫作手法甚是獨特,從夢境引入,虛幻結合的方式將丈夫和女兒因病離去的悲慘消息隱喻為從夢中窺探到的,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讀者像是化作了靈魂一樣,體重變輕,甚至連讀起來的語氣都是輕飄飄的,毫無重力感。
而后,我們都在楊絳先生的夢里游了一遭,渾身沾滿了感動和淚水。
?書中,楊絳先生隱晦的寫到自己與錢鐘書和女兒兩人最后的一段日子,尤其是其他人坐船車去開會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樣去坐車去的一章,其實是他的一個比喻,那條船是通往死亡的船。船是不斷前進的,這一條路其實是楊絳的送別之路。事實是,鐘媛和錢鐘書都在住院,但是住在不同的醫院,于是楊絳就成為了聯絡人,又因為家人都不在家,所以家就成了“客棧”,這些在書的最后也有提起,以致讀到最后又不免來了個嚎啕大哭。
?凡是與戀人跨過七年之癢,亦或是擁有個完整幸福家庭的人未免都想要從這本書中領悟和發現了愛情的珍貴和家庭的溫暖,當仍舊活在人世間的一方去思念早已升到天堂的另一個愛人時,心情是無比壓抑和痛苦的。同樣的,書里提及的家庭,也是諸如你我他一樣的家庭。
聊及家庭,倍感珍貴
?從我上學那會兒,我就讓我爸媽操碎了心。原因是我從小就在爺爺奶奶的極度寵愛的環境下成長的,我熟悉了任性而為的脾氣,熟悉了只要學習為先就可以啥事不干做公主的習慣。
?于是,我在長輩的照看下看似茁壯成長,其實漏洞百出。
?學習對于我來說也許是在小學、初中一路勢態較好的路上,不安于老實考試和學習的我似乎沒大多興趣撲倒在無數試題的“石榴裙”下了。我開始掀起它保護我的外衣,披上叛逆的扎人的仙人掌。第一步就是向最親近的人開槍,掃射,甚至是片甲不留。
我開始沉迷于電子產品,貪戀手機,喜歡交朋友,愛上了打游戲。甚至有一次,我爸沒收了我的手機被我追了好幾條街,現在想想萬分搞笑,但其實那一刻,老爸也應該傷透了心。
?而我又是什么時候開始懂事的呢?或許是08年奧運會舉國歡慶而最深愛我的爺爺去世的全家痛苦的時候,又或許是我選擇藝術專業被全家人質疑的時候,又或許是高考落榜沒有考到理想學校萬分失落后悔的時候……
但總算,我沒有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被家人和家庭的溫暖以九頭牛的力氣拉了回來。如今,我在以父親眼睛里的驕傲和支持看到了我以后怎樣奮斗和成為一個大女人的影子。
?就像我們曾經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時光過得很快,我差點在楊絳先生的回憶里難以自拔,掉到了想家的漩渦里對自己的那些年叛逆的時光進行深痛的懺悔。
我開始想起了用楊絳先生在書中提起的的夢境中的風景,這或許可以讓我們多多少少的感受得到當時這一家三口人聚少離多而又心牽一起的深情。
如:“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一陣風,落下一批又一批葉子,冬天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
如:“春風還沒有吹,柳條上已經發芽,遠看著已有綠意;柳樹在春風里,就飄蕩著嫩綠的長條。”
至此不忘這兩位先生的甜蜜告白——
楊絳對錢鐘書說:“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錢鐘書深情表白:“從此我們只有死別,而無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