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研室? ? 劉昱? ? 2017.8.15
2017年8月14日,首屆京師教育大數據挖掘與應用年會如期召開,有幸從潘主任那得到資源,有了能觀看現場直播的網站,作為一個愛聽講座、尤其是還聽了許多講座有些挑剔的人,自然是樂呵樂呵的很激動的想參與進去。可惜事與愿違,拿到資源的時候是周天,周一上班剛處理了些雜事就又有工作要忙,所以最終只是第一天臨近結束時才聽了幾節,第二天才真正開始感受各位大師的學術魅力啊。
總的來說,這次年會的直播分兩個會場,第一個主要是國外著名教授、博士來做講座,第二個則主要是國內教授,從講座模式可以分為全英文講座、中文講座純理論版、中文講座通俗版三類。當然,按照嚴格的分類學理論來講,這種劃分當然有點滑稽,嚴格來講應該是按語言、內容、理論性程度做不同角度的區分,以網格交叉取諸多細目類型來細化分類。但作為學習者,我個人覺得一個人最好什么都學點,況且又有專業人士傳授,機會也是千載難逢的,所以內容所屬學科、具體劃分到二級學科的哪一個,在那一學科領域占據什么位置、前沿性如何、可操作性等我這都不考慮,所以內容上并未劃分;而作為一個剛出了大學校門理論知識有一定儲備、語言有些學習但達不到專精于二級學科的某一項的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底層教研工作者,語言上自然不能無差別交流,理論上也不可能融會貫通到完全能懂,所以根據自身聽講需要,全英文的聽不懂居多劃為一類,中文的根據講座話語的通俗性、理論性差異劃為兩類。
當然,同一內容是完全可以全術語亦或全口語化語言表述的,不同內容完全理論化、通俗化的難度也是不同的,也許有的教授為了表述更精準、更專業、能更有效率的準備并與專業人士交流,所以理論術語、語言較多,但想來既然是做講座,面對的又多是博士生、教授、社會業內人士,且有網絡傳播的媒介,要向公眾推介,那么自然相對通俗的講述能更好的覆蓋受眾,所以這里面我是更喜歡那些通俗講解的教授、博士、業內專家的。尤其有一位在英國巴斯大學留學的衛星婕博士,想來喝過洋墨水的人應該和其他留學生一樣,準備的是英文PPT,講的也是英文,但人家一口流利普通話,術語能標準講出還能淺顯易懂的解釋,例子恰當好處,且時有符合場合、與內容契合的笑料,對我這個半只腳踏出大學文憑不高的人來說是一場難得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