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來沒有否認過讀書的重要性,因為讀書有用,是的,我們今天來談讀書或者是鍛煉身體培養人際關系等其他一些東西時,我們內心都側重于這樣一個“用”字,只是我們將讀書的“用”放到了一個長遠的眼界里。而在如今寧靜致遠越來越被人看重,我便想談談讀書的“無用之用”。書,拿什么誘惑我們?
讀書就像交朋友,朋友恰恰是用來付出的,我們愿意愛我們的朋友為他付出,真正的朋友我們是不愿意去麻煩他們、不等待回報、不需要解釋自我的。而沒有這樣的朋友,我們便不幸福,我們便不能生活得寫意,會在人群中慌亂了步調……諸如此類,凡此種種,得到了什么又吸收了什么?
書,它將許許多多美的元素注入你的生命和生活中、將理性思考的光輝輻射在眨眼側身之時。其實書的價值很簡單,就是為了活出我們享受、我們覺得幸福的生活。你讀書,你便知道自己喜歡的生活的姿影并將這些元素映射到生活的像上,你知道你喜歡什么樣的人并塑造一個同形態下的自我。而這些并不是通過有意安置物品可以做到的生活的改變,是一種自然的改變,就像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于饃饃、沙漠之于駱駝,你也是不經意獲得這樣安然恬適的幸福的。
你喜歡一個人,可能不是因為他長的很帥,而是他比你更像你自己!喜歡讀書,同樣不是因為它的華麗,而是你遇見了你自己的靈魂,所以你歡暢你感到幸福,所以別人的筆下有你關于生活的記憶。當你以后在爐火旁打盹,當你憑倚著欄桿望向遠方的波瀾,當你將小院的青草輕輕踩陷,你會憶起曾經讀過的哪一本書,你會追憶那時溫柔的眼神,你會吟詠那時候夾在書里隨手寫的詩句,你會突然感知到多年前轉角處老朋友的回眸。這是只有你自己能給自己道解的幸福。
紙上有眼睛,眼睛上有語言,眼睛會說話,語言會觀察。只有生活沒有書,便只有生活的語言,語言的表達便缺少藝術感,自己也會缺乏表達的興趣。讀書,便是教你做個有趣的人,你會用不一樣的詞語不一樣的結構去傳達你的想法,而隱性的語言比顯性的更重要,你內心是怎樣看待和認知的便影響你怎樣去表達,你的表達也作用于你的后續思考和感受也就是情感上的印象認識。
朋友,我多希望讀書的你是這般模樣,當你走在路上,周身會披上藝術的美,樹葉間的吟唱更加動聽,風來自各個方向不同地吹,行人的姿影更加富有深韻……就像張愛玲所說,你懂得了怎么看“七月巧云”,聽蘇格蘭兵吹 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書,它的“自由而無用”便是對你生活最好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