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聽說過柳比歇夫對待時間的故事,但感覺這么刻板的用時間來計算事情、做計劃的人,都是一些有影響的優秀的人物,自己只能是望塵莫及。后來有幸看到了《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這本書,才明白了柳比歇夫獨特的“時間統計法”的可模仿之處;才真正深刻理解了柳比歇夫堅守“時間統計法”付出的艱辛;才知道了柳比歇夫“過得很好的一生”的意義。
一、時間管理方法的具體操作方法
1、對時間進行統計
從柳比歇夫寫的日記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時間統計形式,即“事件——時間日志”,具體的格式是日期、做了什么事情、用了多長的時間;他從1916年開始寫日記,幾十年如一日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從未間斷過,就這樣堅持寫時間日記整整56年,甚至把時間精確到每一分鐘。
通過這樣的統計,就很容易知道自己把時間花在了哪里,用在了什么事情上,使時間成為“可以看到的、可感的實物”。
正如《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中
所說:“他的時間好像是物質,不會無影無蹤的消失不見,不會消亡;它變成了什么,總能查得出來。由于做了統計,他獲得了時間。這是最實在的收獲。”
2、對時間進行分析
柳比歇夫把記錄的時間日記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整理,如每個月進行總結,做成表格再生成圖表;到年底,在根據每個月的總結生成一份年度的時間總結表,這樣就能夠清晰的看到自己每個時間段的事情分配情況。
通過對自己的時間分析,就會了解自己時間規律,便于進行有效的節約時間,充分利用時間,進而制定更加適合自己的計劃,去做更多自己喜歡的的事情。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中提到:“沒有計算的計劃是盲目的計劃,就像某些研究那樣,光會做計劃,卻不操心計劃能不能完成。應當學會計算一些時間”
3、對時間充分利用
對時間進行記錄、分析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利用時間。書中介紹了幾種柳比歇夫利用時間的方式:第一種是隨時隨地利用“時間下腳料”,從字面就可以理解“時間下腳料,”就是一些事件前后夾雜的簡短的時間,如等車、等人、坐火車、排隊、開會等時間。柳比歇夫的英語就是主要用“時間下腳料”學會的,他事先都做好安排,如要進行坐車,事先就會準備好可以看的書籍,隨身攜帶。
第二種是對時間進行分類,提高利用的密度。如柳比歇夫把自己的工作氛圍兩大類,第一類是中心工作個例行工作,如看書,搞研究、做筆記等;第二類工作是做學術報告、講課、看文藝片等。分類的原因也是因為工作類比不同,需要的時間、精力是不一樣,而兩種工作的交替進行,即可以有效的休息大腦,也充分利用時間。
正如書中所說:“所謂休息,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確的田間輪作制”。
二、運用時間管理法應注意的問題
知道了時間管理的方法,我們就可以仿效來管理自己的時間,但這只是第一步,還要注意這些事項才能夠充分的利用時間,內容如下:
1、有明確的個人奮斗目標
俗話說:“一個人為了偉大的目標努力奮斗,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可見目標明確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柳比歇夫在青年時代就缺了自己的目標是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由于他的目標明確,除了在此方面的成就外,還在其他方面都很有建樹。
反之,對于一個沒有正確的人生追求,人生目標不明確的人,他的時間會用在一些錯誤的事件上,用在亂七八糟的壞事上,更不說利用時間了,而是在荒廢時間,虛度光陰。
2、對時間懷有敬畏的態度
我們可能會說幾十年如一日的記錄時間,自己的時間算的那么詳細,就像活在“模板”、“套子”里的人,生活多枯燥無趣啊。其實不是,對于柳比歇夫來說,他和時間是和諧相處的,他自己離不開時間,他說沒有時間統計自己就無法開展工作。時間是他的朋友,是他助手,是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書中講述了一個故事:柳比歇夫的一個朋友和他一起散步,途中柳比歇夫沒有看一次手表,可是他卻能夠在時間日記上準備的記錄散步的時間——1小時50分。可見時間已經融入了柳比歇的身體里,他憑感官就能夠準確的預測時間的長短。
正如《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書中說到:“在柳比歇夫身上有著自己的特色,這是對時間的崇敬。她的時間統計法充滿了對時間的崇高責任感,這里面包含了對人、對全體人民和對歷史的理解······”
3、堅守自己的時間守則
柳比歇夫有自己的時間守則:如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不接受緊急任務;一累馬上休息;睡的很多,10小時左右;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等。他的這些守則,是他在長期利用“時間統計法”過程中形成的、適合自己的時間“法寶”。正是有了這些守則,不僅能夠保證自己的時間少受外界的干擾,同時避免了自己在時間安排上少走彎路。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實踐來制定適合自己的時間守則,最大程度的利用時間,如對一些不是自己分內的事情學會說“不”,對不必要的應酬、加班說不等,使自己的時間得到充分的、有意義的使用。
4、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有了時間統計法、善于計劃時間是不是就能夠保證自己的每一分鐘都用到改用的事情上,是不是就能保證自己做任何事情就從容不迫嗎?
答案是否定的,柳比歇夫也不例外,他用一張清單列舉了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如5歲從柱子上摔下來,摔斷了胳膊;8歲一塊板壓壞了腳;14歲在做昆蟲標本切片的時候,割破了自己的手,得了敗血癥·····1925年最嚴重的神經衰弱等,從中看到他遭受的很多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傷痛。此外,還有家庭上、工作上的各種不順。
面對這些挫折,柳比歇夫還是理性的堅持自己的時間統計法,甚至在兒子去世、自己要被取消博士學位時也從未動搖,正如書中所說:“把他的時間統計法比作向時間做自我剖析功能更為恰當”。
他用“時間”這個助手來幫助自己剖析生活,面對挫折,持續前進。
與其說柳比歇夫創造了“時間統計法”,不如說時間“時間統計法”成就柳比歇夫,讓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想更好的管理時間嗎?想與時間和諧相處嗎?讓我們跟著柳比歇夫的一起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