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初中,每個人的書桌里,大概都會塞幾本青春小說,然后互相傳閱。記得那時班上有個同學(xué)買了一套小時代,從折紙時代到虛銅時代,在班上傳了好久。
說起來,小時代算是一代人的記憶吧。那折紙時代里,用各種辭藻堆砌起來的繁華和奢靡,從極盡奢華的貴族學(xué)校、充滿頂級時尚元素和快節(jié)奏的M.E雜志社,小到顧里在南靜安的歐式別墅,大到對上海大都市上流社會時尚生活的炫耀。
這在當(dāng)時封閉式沉浸在書海里的我們來說,似乎就像是羅剎海市,那么遙遠(yuǎn),卻又似乎,不是那么觸不可及。
第一次去上海,是升學(xué)前的一次旅行,跟父母從虹橋機(jī)場一路地鐵到南京路,出了地鐵口,一下子就被聳入云端的高樓包圍了,這是我看上海的第一眼,魔都的形象立馬在腦海里建立起來。
我緊張的呼吸,低眉眨眼間,人海茫茫里全都是陌生的面孔。
“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這些詞我只在書里見過,站在這里,人總是被無緣無故的縮小,這個城市人太多了,2500萬,甚至更多。
上海人沒家了,因為外地人太多。
外地人沒家了,因為來上海太久了。
第二次來到上海,上海的地鐵比杭州多了點老舊,移動設(shè)施也不及杭州的普及度,如果把杭州比作閉月羞花的姑娘,那上海就是一位品過人生百味,風(fēng)情萬種的熟女,猶如深夜開放的紅玫瑰妖嬈又嫵媚。
擁擠的人群像是流動的液體,粘稠地被拉扯遠(yuǎn)又拉扯近,我喜歡擠在人群當(dāng)中隨著他們搖擺不定,陌生的面孔后面隱藏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面孔看起來多少有點寡情,站在地鐵里,你哭你笑,都不會有人看你笑話,不是你哭或笑的姿態(tài)不夠吸引人,而是大家都在急匆匆的趕著生活,只要不是生死的大事,那就沒事。
在被“環(huán)球國際金融中心”、“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包圍的陸家嘴圓環(huán)上,我抬頭,看每一個窗戶里面的形形色色的人,看大廈最頂層永遠(yuǎn)不滅的燈。小時候每次見到高樓都會快快抬頭數(shù)有多少層,然后和爸媽打賭,問“猜猜有多少層?”。可是當(dāng)我站在這些金融樓底下,真的再也數(shù)不清有多少層了。
我在這底下站了好久,木訥地望著擺剪刀手自拍的游客,望著四處飄蕩的導(dǎo)游的小旗子,然后再抬頭望一眼那頂層窗戶里的燈,那窗戶里的人可能也正望著我,望著拍照游客,望著導(dǎo)游的小旗……
突然吹來一陣夜風(fēng),風(fēng)里帶著鈔票的味道。這個城市不乏夢想和幻想,也不缺溫情和絕情,有的是赤裸的欲望和被藏匿的需求。每天,有很多人進(jìn)來,有很多人離開,有的人傾家蕩產(chǎn),有人成了百萬富翁,有人站在沙塵四起的工地舉目四望,有人對著玻璃窗外的車水馬龍——往胃里倒進(jìn)去一杯杯的Starbucks。
比起我那九點鐘醒來,六點鐘又困了的家鄉(xiāng),魔都二十四小時振奮著,霓虹燈不停地閃爍,從來沒有困過。
在這被稱為魔都的城市里,
有人成魔,有人成妖,有人成為犧牲者,有人成為奉獻(xiàn)者,
而這每一個‘有人’,是你,是我,也是他,是每一個日日睜著眼就想著如何生活的人。
上海,有緣再見。